http://www.storm.mg/article/297638
民进党政府拟紧缩退将赴陆规定,国民党主席当选人吴敦义的回应遭张亚中批“软弱”,吴则语气睥睨反批张。吴以党主席之尊,其实不必要,应交由幕僚或发言人发言就好。值得玩味的是,一介学者张亚中,何时份量大到可以与国民党党主席比肩互呛,是谁养大了张亚中?
2016总统大选前,张亚中的一中同表成为总统候选人洪秀柱的政策主张,国民党中南部的立委选情一片哀嚎。那时在与大陆智库的互动场合上,我当面指出,若非大陆国台办某局撑腰,张亚中在台湾政坛不会有此行情,足以影响洪秀柱,让她一夕间沦为票房毒药。大陆智库领导连忙辩解:某局非祸首,该负责的另有别局。可见得,当时陆方已经体认到张亚中害了洪秀柱,闯了大祸,甚至可能危及两岸关系进程。尽管那时国民党内还为是否该换柱而犹疑、拉扯,洪办人马也仍把张当成两岸关系领域的一号人物,大陆方面早已对张避之唯恐不及了。
之前大陆藉重张亚中,可见于2012年中的“台北会谈”。当时张亚中打算在两岸两会第八次高层会谈,也就是所谓的江陈会在台北举办的同时,邀请大陆国台办以及军方人士来台举行论坛。最初的规划案里,国台办大阵仗一行共有九人,开幕致词的有国台办副主任,接着有国台办官员的专题演讲,参与者有偏蓝与偏绿的智库,就是没有台湾的官方代表。摆明了这就是国台办要张亚中办的对台单向活动,才不是什么各方可以相互激荡的论坛。国台办找张亚中搭桥入台,大陆政府得以在在台北的讲台上对台湾发言,也趁机对江陈会的成果定调。
这场陆方官员VS台湾官员是9比0的活动,说实在当时的陆委会也没在怕。台湾的民心不会因为两场大陆官员的讲话而改风向,舆论也不会全都随之起舞。但是陆委会仍以技术性的理由不让大陆军方以及国台办官员来台,陆委会的公开说明表示:“本案审查出现延宕的情形,主要是因为有多人未据实填报其所任职机关及职称。”这是事实,但理由不只如此。
陆委会的反对让国台办不解。国台办官员以各种身份与名义来台湾,早已司空见惯,为何此次陆委会一概封杀?国台办除了藉外围媒体攻击陆委会,六月底某夜,国台办某局长深夜被他的长官叫回办公室,要他打个电话给陆委会。电话里国台办说:“台北会谈,这过程中陆委会好像也是支持的,现在为何反复?大陆方面对此看得很重,觉得迹象不太好,九位官员全是台办的,陆委会是否是在释放某种讯息?大陆方面不解。”深夜的电话,措辞委婉,相当顾及到两个机关往来的气氛与两岸大局,但关切的力道超大。
那时陆委会与国台办间早就建立起直接联系的几个管道。两岸协议的协商太复杂,太多事得处理,两岸间又常有擦枪走火的纷扰,陆委会的赖幸媛主委与国台办的王毅主任做事都很主动也很敢,两人体察时势,几乎是不约而同感觉到直接联系的重要,不只要直接联系,而且还要能发挥一起解决问题的功能,管道于是建立。也就是说,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的制度化协商,使得大陆与台湾之间,官员直接对官员,机关直接对机关,大陆必须面对中华民国政府存在的事实,并且与这个政府直接打交道。
因为有管道,所以陆委会很快地也让国台办理解我们的想法:
一、一开始说台北会谈是学术性活动,结果大陆要来的军与官比学者多。真相如此,为何不一开始就表明?
二、两岸交手讲对等,如果台湾也在大陆搭讲台,台湾官员与军方为主角,不让大陆官员上台,大陆可能同意吗?
三、明明就是国台办要的,国台办找人办的活动,为何不先打个招呼呢?如果陆委会有一大团官员访陆,一定会通知国台办的,不可能跳过国台办。陆委会与国台办间正逐步建立互信的基础,陆委会感谢国台办直接表达了关切。
后来,6月27日张亚中公开声明取消活动。张亚中发出“陆委会杯葛两岸就核心问题进行互动始末”说帖。他强调,陆委会反对会谈议题中出现“认同”与“互信”等文字,认为已经踩到政府红线,希望他能做调整,而他因为无法接受更改活动名称的要求,所以取消活动。
张亚中不止对舆论发声,也向政府的国安智库与国安单位抱怨,因此当时台湾方面颇有多股力量为张亚中抱屈,认为陆委会反对两岸谈认同与互信。这误解很深。位于总统府内的某单位就有长官来电骂陆委会,质疑陆委会为何要挡国台办官员,让大陆方面非常生气,让国安单位对张亚中也很不好意思。类似的质疑,也有大陆官员给了台湾某智库一份口气不太好的文字表达不满。对于这份文字,当时任职国民党大陆事务部主任的高辉教授,他妙语解颐:“就跟大陆回说,事先都没沟通,当然就出事。”帮陆委会的不只高教授一人,也有政府高层直言:“岂可容许北京代理人在
台如此做事。”海基会高层也认为不妥。但是整体算起来,国民党政府中,帮张亚中的颇有几位,共产党更是为张撑腰。有人撑腰,所以张亚中当时对国安单位同仁的抱怨不仅仅是抱怨,简直有训令的味道,甚至让某些国安官员觉得对张抱歉。这样的政治生态让部分陆委会同仁异常警惕:两岸间管道众多,做为管道不应该只是当大陆的传声筒传达讯息,而应该有辨别讯息、筛选讯息的能力,还要能站在政府政策立场,把对方的说法打回去。当时我在工作笔记上写了“无法精准了解台湾草根民众感情的某国安单位,容易成为老共成功施压我政府高层的管道。”以后老共有事情
跟陆委会讲不通,柿子挑软的吃,就透过国安单位施压就好了。
张亚中就是这样被少数国民党要员、以及共产党养大的。共产党赋予张的重任不只一件,2009年9月他与大陆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合办两岸和平发展路径研讨会,2010年4月再与社科院台湾研究所、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在佛光山日本本栖寺合办本栖会,2011年1月在澳大利亚雪梨的南天寺举办南天会谈,这些会谈从大陆的立场来看,都有二轨对话的意涵在,都是大陆官方智库赋予张亚中重任。2016大选,大陆终于认识到张亚中的一中同表所闯出的祸,活该。当年支持张亚中的国民党要员呢?是天真?还是委曲求全?
穿梭两岸者,在产官学领域,还有多少张亚中?大陆喜欢挑与他们情投意合,会顺着他们意旨办事的人,称之为“有互信基础”。这些人在台湾民众眼中又是怎样的一副德行,到底有多高的民意支持度,这才是大陆该注意的。检讨张亚中案,目的不只是要点出大陆方面所托非人,而要提醒,如同赖幸媛当主委时常说的:“两岸偶而斗斗嘴是健康的。”互信是在碰撞磨合中逐渐累积的,两岸双方硬要摆出一副互信无碍、顺畅无阻的样子,反而与事实不符,台湾人民愈看愈怕。国共之间,也是如此。一轨也好,二轨也罢,谈完了,回过头来还是要面对基层民意。两岸的前途,不
是专家学者共聚一堂想出个高明创见就可决定,终究还是得经过一个由下往上,汇聚民意的过程。国民党政府曾讲:台湾的未来由两千三百万人民来决定,这句话应该多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