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恕删)
国亲时的提案应该是想透过前瞻条例的公共建设计画推动经费,来强化公民政策参与
,或是达成审议式民主的精神。
不过如果只有这样的条文,在实际执行上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
1. 这样的民团政策讨论经费到底是多还是少?
原文的计算方式有点问题,正确的计算方式应为:
目前的前瞻计画预算8800亿,先扣掉城乡的1400亿(因为城乡没有细项预算,所以先
暂时略过),一般工程规画评估费约占总造价5%,然后再拨给公民团体5%。
因此,规划评估费用就是7400亿的5%再5%,政府要拨18.5亿给民团办座谈会,
8年就是18.5亿,1年有2亿多的经费。
然而,每一项计画的金额不一样,也就影响了可以参与的讨论团体数量,以及每一个
团体的政策讨论与座谈会举办的预算金额。
以刚刚有一篇回文所提到的北宜直铁计画去概算,1年给1百万办座谈会似乎不多也
不少(就很尴尬)。但如果相关利益团体不只有一个(往往也是如此),那应该把
经费给谁?
如果再均分下去,剩下少少的钱还有人会接吗?其中会不会有政府把民团摸头或收编的
可能呢?
2. 如果要透过计画经费来补助民团参与政策讨论,为何只有前瞻计画?
为什么其它的建设计画或是各项公共政策,不加入这个条例设计?又或者为什么我们
强化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一定要用计画绑经费?
3. 如果前瞻计画找了利益相关的民团(但有可能意见相左),就像是年改会一样,
大家坐下来谈,结果谈出来的方案保守又不为多数民众或执政党的支持者所喜
(例如年改会的年改版本就比段宜康的保守),那么执政党应该接受然后推动吗?
如果发现窒碍难行,那又应该怎么办呢?
回到前提,我很支持公共政策的产生是要加入民间社会与公民团体的讨论,但如果前瞻
计画只有加入这样的条文,在政策的制度设计上可能太过粗糙。
简单来说,就是连这个条文都还需要有更多相关的讨论。
以上一点意见,再烦请大家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