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地上写个望左望右,
算哪门子的英式风格行穿道?
来讲一下英国风格的行人穿越道好了,
为什么要特别讲呢?
因为在大国中,英国的交通安全排名是数一数二的强,
来看Road Safety Annual Report 2014
的2013年每百万人交通意外死亡数:
再来看看我们伟大中华民国的设计参考标准大国
美国:
美国的道路安全在全世界中
是众所皆知的差劲。
OK,我们回今天的主题,英国。
英国有一个设计先驱,那就是Z字型穿越道
“Z Shaped Crossing”。
这是什么呢?看图说故事:
看下方跟右方路口,
有一个Z跟一个N的形状,
想像一下,
这种设计可以让行人通过路口中间时,
在转弯的过程“直觉性”的看到对向来车,
并且搭配栅栏,
来引导行人不会直接穿越没有穿越道的马路区域。
不用像台湾或是美国,
要左顾右盼,左顾右盼,再次左顾右盼。
另一个非常英式的设计地区,
也是唯一一个除了大不列颠区域的其他地区:香港,也是如此。
如图:
这张看得更清楚了吧?
然而,这个Z Shaped Crossing,
是由另一种大家平常不会注意到的设施所延伸出来的,
那就是行人庇护岛
“Pedestrian Refuged Island”
这种东西仅有在欧洲部份国家跟“香港”普遍有规范及实施,
你想到的被英国殖民的新加坡、新西兰、澳洲,
以及其他先进国家例如加拿大、日本,
都比较倾向于参照美国的设计方式。
如图:
借由一个中岛,来让行人过马路时,
有一个能够稍微喘息转个头看车辆的地方。
也许这样看起来觉得,明明就还好,
但它还提供什么其它功能呢?
汽车看到这个设施应该不敢开太快吧,
如果想要直接撞上去那我也无话可说。
行人与汽车的冲突,
就是道路安全目前最大的issue,
车撞人,真的难逃一死。
另外,这种设施还延伸出另一个功能,
目前也真的只在欧洲及香港有普及。
那就是两段式穿越:
什么意思呢?
有没有看到当远端的部分是行人绿灯,
近端的部分是行人红灯。
这可以解决绿灯时汽车可以直行右转
但右转又会遇到行人穿越
而导致右转需要等待行人穿越
造成绿灯时结果汽车根本还是卡住。
就像这样:
这些出租车势必会影响到后方的回堵,
结果绿灯有啥用,是有用啦,
但是会有一段时间会卡卡的就是了。
而行人庇护岛以及Z字型穿越道
搭配两段式穿越,就可以解决这问题。
如下图:
每种路口有不同的时制设计,
我拿出最normal的一种型态来示范。
这种设计让行人跟汽车完全零冲突,
虽然降低了行人的效率,
但换来了
提升汽车的纾解效率以及行人的安全。
这种取舍是值得的。
话说回来,
其实台北也有一些地方有行人庇护岛,
但总是被汽车回转族跟机车待转族骂说
这种是危险的设计,会撞上去。
其实,他们说的是“对的”
为什么?
我这样不就自打自己脸?
写这篇文章干嘛?
如图下:
例如,
应该在岛上放置蓝色箭头的导引牌,
若可以增加一点设施
如号志路灯放在这里会更好。
这样会更让用路人“直觉”的意识到,
这里是一个设施,而不是一个障碍物。
甚至要这个穿越口是退缩的,
不要让这些设施过于突出,
意思就是汽机车的停止线可以往后放一点,
让整体可以退后,不要过于接近路口交叉的区域。
如下图:
这样甚至汽车转弯时,
还有多一点反应时间注意行人自行车穿越。
那么台湾的设计呢?
超长的斑马线,
如果是在仁爱信义路口,
因为有逆向公共汽车的关系,
头不知道要转几次。
所以才有以下这个新闻: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70601/935507.htm
相信大家对这个新闻都非常的熟悉。
而台湾的解决方式呢,
就只是加了警示牌跟标语。
最后的最后,
我还是想拿出一张图来结语,
上图是京都四条通;下图是台南西门路。
四条通在2015前曾是四线道,
但为了公共运输以及行人的舒适,
反其道而行缩减车道数,
大幅增加行人空间。
当然他们有设计好
左转附加车道、出租车停靠区、货车卸货区。
而台湾,这种路幅设计,
仍是非常常见的。
其实交通工程还有很多有趣的地方可以讨论,
例如交通宁静区,
根本不是像贺陈旦所说的,
装上“限速30”的警告标语就有用,
且这样只会引来一堆骂声啊。
交通宁静区是要搭配很多辅助设施设计,
例如巷道接主干道的人行道齐平马路突起、
小圆环设计、行穿线路口收缩、曲线型路径等等。
(可以参考荷兰设计,此篇不赘述了。)
又例如槽化线、导引线、栏杆设计、公共汽车站,
都是更多有趣的议题,
而这些都是直接让人民有感的设计。
我们会羡慕日本为什么道路那么整齐,
其实加了人行道,气质就加了50分了。
可惜的是,
走出台北市,其他城市根本没有像样的人行道。
如果前瞻计画能够重来,
把这些规范处理好,说不定不用一条捷运线的钱,
就可以大大的吸引机车族群转移到公共运输了。
盖了捷运又怎样?
没有好走的人行道、可靠的公共汽车,我干嘛搭捷运?
毕竟交通最后一哩路,
还是自己的双脚。
做政策,应该要回归本质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