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用“里山经济”串起台24线的珍珠 部落产

楼主: aadm (别人尬车我雷缠)   2017-06-17 01:04:35
1.媒体来源:
※ 环境资讯中心
2.完整新闻标题:
※ 用“里山经济”串起台24线的珍珠 部落产业重建有成
3.完整新闻内文:
经济部“串珍珠”替农地工厂解套引起争议,而在南台湾的台24线,有屏科大社区林业团
队陪伴沿线部落,善用传统智慧与山林生态珍宝,擦亮璀璨的部落“里山经济”。
屏东县屏东市的台3线,转台24线通往屏东县三地门乡、雾台乡,沿路自然景致变化多端
、时而惊心动魄,时而赏心悦目,向为观光热门景点,也划入茂林国家风景区范围。历经
莫拉克风灾洗礼,沿线几个部落重新出发、并迈出稳健的步伐,端赖长久来与土地、自然
资源建立的智慧。
“莫拉克风灾后,台24线沿线部落最危急,若没有多一点帮忙,原乡可能再也没有人住
几年后就会消失。”屏东科技大学森林系副教授陈美惠莫拉克风灾后即与几个部落合作,
重新盘点里山资产,并找回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发展与自然共生之道,逐步摸索调适
天灾之道,以及自然资源治理的模式。
推动过程会让部落盘点自然资源,了解部落所拥有的丰富山林资源,并重新纪录传统文化
维系山林的智慧;这些部落都位于环境优美的山区,生态旅游成为策略,并使部落重视自
然环境和文化的关联。换句话说,没有环境没有文化就不能推生态旅游。
了解部落现况,不妨来趟台24线之旅,走访屏东三地门乡德文、雾台乡大武、阿礼3个部
落,如何发展极端气候冲击下的调适能力。
德文部落:“维持原来就做得好的产业”
从屏东沿着台24线上山,三地门乡德文部落是第一站。跟着Vuvu柯大白学说排湾语打招呼
,Vuvu是排湾语用来称呼70岁以上的祖父母,Vuvu也用来称呼自己的孙子女。
在猎人步道上,Vuvu解说排湾族猎人打猎的惯俗,折树叶辨识方向、用不同的线材设计各
式陷阱,这些沿袭数百年的知识,就靠猎人们一再的练习与实践。
步道上的咖啡树种植产业,具有百年历史,日治时代引入的咖啡树,透过一代又一代抚育
采收,如今已是成熟的产业,林下种植[注]的方式,不须砍树破坏森林、极具保育价值,
让德文咖啡的招牌屹立不摇。
随着民众喝咖啡的需求,原乡种植咖啡蔚成风气,遍植咖啡的事实已难阻挡。屏东县是台
湾最重要、也是面积最大的咖啡产区,三地门乡仅次于泰武乡,是县内第二大产区。由于
产量急遽爬升,德文部落也锁定咖啡这项产业积极发展。只是,能不能建立一个好的咖啡
栽培环境,让全国人民看到咖啡种植不一定得毁掉森林。德文自古以来,咖啡树跟着森林
融合,与其他区域为了种咖啡砍树大异其趣,林下咖啡成为德文的特色。
陈美惠说,部落生态旅游的发展,除非像垦丁这种知名的观光地区,游客会主动前来,否
则光是靠旅游维生,是相当危险的。因此维持一二级产业的发展相当重要,咖啡产业成了
德文部落的优势,其他作物也毫不逊色,使得风味餐多样兼具创意。
但是咖啡种植面临一个问题,农牧用地种植咖啡没问题,但原保地林业用地就不能。部落
咖啡达人包金茂即希望与林务局讨论林下种咖啡的可能性。
离开部落之前,不要忘“麻利麻利”感谢Vuvu以及族人们精彩的解说与招待!
大武部落:“架构自给自足粮食系统”
20人座的小型巴士停在古仁人桥前,一待前面的车辆通过后,才缓缓前行。莫拉克风灾冲
垮通往大武的6座桥,古仁人桥的完工是大武部落回家的关键。回家的路不容断桥,因此
族人都知道一次通行一辆车,尽量保护这座桥。
“我们愿意留在这个部落,这么美的部落正是祖先留下来的资产;留在长治百合,就失去
我们的农耕地了!”雾台海拔最高的部落原是阿礼,但族人搬到长治百合园区之后,大武
成了雾台乡最远的部落。
今年雨季来得早,微雨中随着墙壁彩绘,听着解说员导览,认识大武部落的来由。由族人
种植的红藜、小米、山当归,成了桌上的风味餐,鸡肉、猪肉也都是部落自己饲养。
莫拉克风灾后,陈美惠眼见族人决定回原乡深受感动,只是回得到原乡又如何?这环境很
容易因豪雨落石就断路,因此须建立自给自足的体系,但这个想法又该如何实现?族人第
一步就是复耕。
大武部落家家户户都种小米、红藜这类传统作物,并保存21种小米品系,符合粮食作物多
样性,短短三年挤身雾台乡粮仓;其次,利用传统知识结合现代科技,发展里山新经济。
部落引种山当归栽培、养鸡的同时也兼顾动物福利,并从家户养鸡到建立公共鸡场,除了
提供生态旅游餐饮,也提供高龄长辈及幼儿共食之用。
族人实践小即是美的理论,为每样产物加值、以质取胜,不需种养众多、成立生产专区以
至于影响环境以及生活品质,小规模生产、加值,反而更具经济效益。
林务局也持续自然生态的监测,并提供野生动物数量状况等讯息给族人参考,作为传统狩
猎的依据,这对部落经营野生物资源相当重要。
阿礼部落: “不让古老部落在地图上消失”
天气好的时候,绝对不能错过到阿礼部落走走。5月初,跟着鲁凯里山行动工作坊走访阿
礼部落,在头目家屋诉说鲁凯族与山林共生的智慧。尽管族人都已移居长治百合园区,仍
希望维系原乡的经营。
这一天虽然安排在大武部落住宿,晚餐后,由头目包基成率领的阿礼部落古谣乐团,吟唱
著鲁凯族近千年的传说、故事,头目分享著阿礼部落引以为荣的文化以及头目文化,那就
是分享以及照顾部落中每个人的需要。2013年,阿礼部落与林务局荣获国家永续发展奖,
包基成说,这对于部落意义非凡。“不让古老部落在地图上消失,否则将快速淹没于荒烟
漫漫中!”
陈美惠说,风灾冲击后,当很多部落不知何去何从时,阿礼部落就已经启动原乡巡守的工
作、修复古道,并组成古谣乐团,连结山上和山下族人的心。过程中充分展现对环境的关
怀以及文化传承,也抚慰族人风灾冲击后的心灵。
阿礼部落原乡产业发展持续进行,除了红肉李进行有机认证,也积极发展林下养菇。若要
走访阿礼部落,可透过部落窗口安排。
以部落生态知识为本 如伙伴般的共管机制
台24线部落资源治理的经验,累积部落共管的实力。自然资源共管的议题在20年前是相当
敏感的议题,如今已成社会共识,只是相关的论述必须以实践来检视;经验的累积以及动
态调适都在在考验部落意志。
陈美惠解释,协同经营又称为共管(co-management),是政府将自然资源管理的权力与
责任分配给有关社区、非政府组织,透过彼此合作,共同决议自然资源管理及利用方式。
这过程须经双方反复沟通协商、从做中学习的动态过程。
“谈部落谈共管,需从部落的脉络谈起,从部落一直以来与自然生态共生的知识,这又与
国际间推动的里山倡议不谋而合。”陈美惠说,里山倡议与协同经营相互整合,可做为当
代森林资源管理模式。
里山倡议的精神与协同经营机制高度吻合,两者都强调在地社区与自然的连结,重视多元
权益关系人的合作,并进一步在自然资源管理上形成互助的伙伴。
然而,多数关于里山倡议的讨论,缺乏探讨原住民族与政府之间长期紧张的关系,以及政
府资源管理与部落永续的调适与融合;而有关协同经营的研究则较少聚焦于部落生活、生
计的问题。
陈美惠强调,当共管机制纳入传统知识与制度中,才有可能落实在地方。这或许说明何以
台24线部落共管的经验,吸引花东部落意见领袖前来取经。
【注】德文部落的森林咖啡,这种咖啡园的规模较小,这种传统的耕作方法,有别于大规
模农场的生产方式,维系了良好的环境与生物多样性。
4.完整新闻连结 (或短网址):
※ http://e-info.org.tw/node/205551#ma20171601
5.备注:
※ 一个人一天只能张贴一则新闻,被删或自删也算额度内,超贴者水桶,请注意
作者: Granatha (Granatha)   2017-06-17 01:05:00
串珠...
作者: badbadook ( 嗨浪)   2017-06-17 01:05:00
好屌
作者: hinajian (☆小雏☆)   2017-06-17 01:10:00
阿 里山
作者: nicholas5615 (nich)   2017-06-17 01:12:00
喔....国内旅游,车程时间就饱了
作者: bluebugi (布鲁布吉( ̄﹀ ̄))   2017-06-17 01:13:00
推啦 咖啡可以发展林下农业 很适合部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