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kcfan (kc)
2017-05-14 15:33:09※ 引述《addison123 (乡下小鲜肉)》之铭言:
: 在看看林奕含的脸书从2016年开始就开始发一些关于强暴性侵害的文章
: 然后今年2月7日林奕含的新书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出版了
: 我觉得今天林奕含会自杀,应该是写了这本书陷入不堪的回忆无法自拔,
: 再加上林奕含本身又有忧郁症作祟,然后想一想对B很抱歉可能就想不开自杀了
: 但为什么会得忧郁症?是课业压力太大?还是PTSD所导致?
: 喔对了! 陈星有亲口说出和林奕含交往的两个月有发生过关系吗?
: 呵呵
今天自由时报登载一篇 星期专论》才女自杀和骗子文化! 由 南方朔 撰文全文如下,
以免各位大大需要去翻原文
廿世纪出现两种读了会让人沉重的文学,一种是外在情势的变化使人心身重创,讨论这种
问题的就是“伤痕文学”;另一种则是现代人日益脆弱忧郁,专门自我挖掘的文学就被称
为“自白文学”。而无论创伤的伤口或忧郁的伤口,都注定愈挖愈深、愈挖愈痛,当它成
了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痛,作者只得自杀了此残生。
自白文学 伤口愈挖愈痛
近代因为“伤痕文学”而自杀的最著名作家是诗人保罗.泽兰(Paul Celan, 1920-1970
),他是罗马尼亚德语区的犹太人,在纳粹时父母双亡,他则进了劳工集中营,得以幸存
。战后他辗转到了法国,成为廿世纪世界顶级大诗人。他的诗作非常创新,内容亦极深邃
,只是劫后余生的痛苦与绝望,成了他终生萦绕的重担,最后他遂跳塞纳河而亡,泽兰之
死,乃是廿世纪诗坛的重大损失。
至于“自白文学”方面,廿世纪也有两个女诗人自杀死亡,而她们都是美国波士顿人。
第一个是一九五、六○年代的才女诗人希微亚.普拉丝(Sylvia Plath, 1932-1963)。
她在中学时即才华洋溢,后来进了著名女校史密斯学院,但才华却使她产生极大的焦虑,
大学时就精神病变,住进了精神病院,后来幸而病情转好,她遂以优秀成绩毕业,并获得
傅尔布莱特奖学金,赴英国深造。在英国她认识了英国优秀诗人泰德.休斯(Ted Hughes
)两人结婚。但他们夫妇感情不佳,最后休斯移情别恋,普拉丝则落魄英国,既感情受创
,经济也很困难,她带着两个小孩,身心备受煎熬,最后用瓦斯气自杀。普拉丝死后,名声更响,被后人认为乃是女
性主义第一个诗人,而休斯也成了英国桂冠诗人,但美国文坛却认为休斯是逼死了美国才
女诗人的凶手。普拉丝死后已成了廿世纪美国文坛的传奇,炒作她和休斯爱情与背叛的新
闻多得难以计数。
无法承载的重中之重
另一个自杀辞世的“自白文学”人物,也是美国女诗人安妮.赛克丝顿(Anne Sexton,
1928-1974)。她家庭不错,但年轻时没有好好读书,只唸到寄宿学校高中,后来进了新
娘学校,就业后成了时装模特儿。在一九五○及六○年代,时装模特儿并不是多么高尚的
职业,所以她就业后即自卑没有自信,甚至自认只能去做高等妓女,不配有生儿育女的责
任,因此她长期为忧郁症所苦,不断去看精神科医师,后来医师建议她用写作来自我治疗
,于是她遂参加了波士顿自白诗人罗威尔所办的文学班,她开始写诗。赛克丝顿虽然唸书
不行,但写诗却高人一等,她对用字遣词以及掌握音韵非常用功,所以她以写作当治疗,
真的发挥了作用,她的诗作虽然不符合杰出诗人的标准,但也受到好评,并于一九六七年
获普立兹奖,由于赛克丝顿有相当的颜值,她遂很会从事诗歌的表演秀,她把摇滚音乐与
诗歌朗诵合而为之,很受人欢迎。但赛克丝顿的诗,写来写去,总是在写自己的自白,写
她的家庭爱情和她的忧郁,她愈写,自己的忧郁不快乐也就愈重,写作并没有替她带来快
乐或开创另外的人生境界,普拉丝和赛克丝顿都有严重的忧郁症,她们一直在写自己的忧
郁,加上后来的人生并没有替她们带来幸福,只有新的幸福才可能冲淡以前的创伤和忧郁
,使人获得遗忘与超生。如果只在创伤和忧郁上自我挖掘,那就是在旧伤上制造新伤,伤
口就愈挖愈大,最后伤口成了无法承载的重中之重,只好自杀了此残生。
汉娜.鄂兰曾慧剑斩情丝
因此才女作家林奕含的自杀事件,的确使人心里不忍。她既有忧郁症,又身心受伤,如果
她后来的人生是被所爱的家长诱导著走向别的道路,或许有可能避开挖掘伤口、愈挖愈大
的结局,走向伤口被遗忘的路,开创出不一样的人生。于是我就想到近代思想界的最大八
卦。近代最伟大的女思想家汉娜.鄂兰(Hannah Arendt)乃是现象学家海德格的学生,
并被老师诱奸,成了老师的情人。但后来她察觉与老师并非学术上的同路人,而且海德格
也是亲纳粹的人物,于是她就慧剑斩情丝,去美国发展,成就了一家之言,后来她回德国
也见了海德格,但那只是师生礼貌而已,鄂兰的成就在海德格之上。由林奕含的自述,可
以看出这个女孩的确有才,如果她走了别的路,其成就必在现在许多人之上。
而今林奕含已死,在这个网络时代,它已被渲染成了大新闻,许多名嘴也在她的身上大作
自鸣正义的文章,对于要指控谁我并无意见,但林奕含在自杀前曾做了录影谈话,她已沉
痛的指出“人言不为信”和艺术的美本质上乃是一种欺骗。小小年纪就尝到身心被骗的滋
味,因而对人世已失去了信心。因此我认为林奕含之死最核心的部份,乃是对骗的控诉。
如果她的死还有意义,那就是我们社会对骗这种行为及犯罪应深入反省。
对骗子文化最大的指控
研究中国及台湾文化史,就会发现骗这种行为是多么普遍,骗子都很聪明,他们诡计多端
,能言善道,他们骗人钱财,甚至骗娶骗婚,这是历史悠久的智慧型犯罪,所以人们对骗
子都是又指责但也佩服,并没有视为道德犯罪,就以今天的台湾为例,我们的电话及网络
诈骗已超级发达,用假货及过期商品骗人也成了常态。当骗子盛行,政治已成了骗术,一
些补习班及学校老师骗小女孩感情及贞操又算什么?因此林奕含之死乃是对骗子文化最大
的指控,如果我们社会能对骗子文化做个总结,对骗钱骗物及骗感情骗贞操者加重其刑,
或许林奕含才会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