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体来源:
中央社
2.完整新闻标题:
女作家之死 专家盼正视儿少心理健康
3.完整新闻内文:
(中央社记者陈伟婷台北28日电)有精神疾病史的作家离世,精神科医师表示,精神疾病
应去污名化,很多家长忧心留纪录,不愿带孩子看诊,甚至去收惊,但拖着不治疗只会让
孩子状况更糟。
某作家有长年精神疾病史,从高中就长期服药,也住院治疗。她在著作的自介中写道,没
有什么学经历。“所有的身分里最习惯的是精神病患”。
台湾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会理事长、台大医院精神医学部主治医师高淑芬长年关注台湾儿
少心理健康,她今天受访时坦言,台湾小孩的问题很大,因政府没有重视孩子,很多孩子
不是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成长,很多爸妈也不知道怎么当爸妈,也不了解孩子、不懂怎么
陪伴孩子度过难过的时刻。
高淑芬说,青少年阶段是人成长的特殊阶段,此时大脑、荷尔蒙分泌都会改变,也面临认
知、价值观型塑阶段,会开始思考“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学习、人际互动上,也可
能产生各种情绪,旁边的支持系统就很重要。
不过,精神科医师王家骏表示,临床观察,很多爸妈面对孩子有忧郁症、精神疾病的第一
反应常是“否认”,认为孩子没问题,甚至担心如果带孩子就医,可能会留下纪录,影响
以后的生活。
高淑芬说,精神疾病就像一般疾病一样,只是脑中传导物质失衡,透过治疗可以改善,但
因为社会对精神疾病污名化,确实会让患者却步,家长也不太愿意让孩子看诊,临床上看
到的孩子,常常都是拖了一段时间才来就医,延误就医的风险是可能让疾病恶化,有更高
的风险转成严重的精神疾病。
董氏基金会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叶雅馨也表示,社会普遍对精神疾病认知不足,政府投注的
资源也不够,民众不知道忧郁症是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处理。孩子出现精神问题时,也以
为“只是叛逆”,甚至有人带孩子去收惊却不看医生。
身旁若有精神疾病史者,应支持、倾听他们的心情,叶雅馨说,家人、朋友的陪伴很重要
,但“陪到最后也可能逃掉”,会不知道怎么继续帮忙。当遇到能力所不能及的时候,就
应该寻求专业医疗协助。
很多家长怕求医留纪录、治疗耽误学业;叶雅馨说,很多家长爱面子、担心孩子看身心科
被知道,但如果孩子的命都没有了,还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社会应重视精神疾病“去污
名化”的工程,不让就医路如此遥远。
4.完整新闻连结 (或短网址):
http://www.cna.com.tw/news/ahel/201704280390-1.aspx
5.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