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点误会了
台语在某些例子讲的比国语精细 不代表台语整体比国语更细腻
因为你用国语的观点去看台语 才会有这种误解
如果你用台语的观点去看国语 也可以找出许多反例
比如说台语很喜欢用“食(tsiah)”这个字
食饭 食药仔 囝仔食奶
国语则是分别用不同的动词
吃饭 服药 婴儿喝奶
台语口语讲手掌 手臂 都是用“手(tshiu)”这个字
国语则是可以用手概括 也可以细分成手掌 手臂
照你的说法 是不是变成国语比台语细腻?
其实不是的
每个语言在描述不同事物
都会有比较广泛概括或是特别精细描述的部分
有人说爱斯基魔人有数十个单字可以用来形容雪(听说这是谣言)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语言比其他语言高明或是差劲
每个语言的使用者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下 自然会让语言聚焦在某些不同的地方
※ 引述《maple0425 (漏接达人)》之铭言:
: 如题
: 台语有些词汇,尤其是动词
: 用法好像比华语更丰富更细腻
: 举几个有想到的例子
: 1.找VS揣
: a (台)店员在找钱(tsau7-tsinn5)(ㄗㄠˇㄐㄧnˊ)
: 就是客人拿钞票给店员“找”钱的意思
: b (台)店员在揣钱(tshue7-tsinn5)(ㄘㄨㄟˇㄐㄧnˊ)
: 是指店员在“寻找”钱放在哪
: 找、揣 这两个不同概念的字
: 在华语都是以“找”这个字来用
: (华)我要找出零钱袋才能拿零钱找给你
: (台)我爱揣出零星袋仔才会当提零星找予你
: 零星:lan-san ㄌㄢˊㄙㄢ,零钱的意思
: 2.放VS囥
: a.
: 放(hongㄏㄨㄥˇ / pang3ㄅㄤˇ)
: 开放(khai-hong)、放弃(hong3-khi3)
: 放屁(pang3-phui3)、放风声(pang3-hong-siann)
: “放”在台语不管是唸hong3或pang3
: 都有往外释放出去的概念
: b.
: 囥(khng3 ㄎㄥˇ)
: 钱囥落袋子(tsinn5-khng3-lak-te-a2)(钱放口袋)
: 衫囥入去(sann-khng3-jip8-khi3)(衣服放进去)
: “囥”在台语是对内、收藏的意思
: 而华语基本上不用“囥”这个字
: 不管是对内对外都是用“放”
: 也就是说国语的“放”,在台语分成“放”“囥”两字
: 所以五月天的憨人歌词我第一次听就觉得怪
: 最后一句“放(pang3)在心肝内总有一天”
: 阿信在这里说要把“你我讲过的话”放在心中
: 其实以台语用法来说要用“囥”才对
: 这样才有把囥的意思“往内收藏”正确使用到
: 就是变成
: 囥伫(khng3-tiㄎㄥˋ ㄉㄧˇ) 心肝内
: 我本身就支持五月天啦
: 这里纯粹把歌词用字提出来讨论
: 3.打
: 台语有很多动词可以形容“打人”这个动作
: 拍(phahㄆㄚˋ):算是最常用的,华语大部分用“打”来取代
: 摃(kong3ㄍㄨㄥˇ):用棍子之类的东西打人
: 舂(tsingㄐㄧㄥ):不太会形容...类似用拳头打人那样
: 扌毛(mau ㄇㄠ):也不会形容,很常被直接用在华语“猫下去”
: 揲(tiap8 ㄉㄧㄚ):感觉是拿藤条、竹条鞭打的那个动作
: 捽(sutㄙㄨ):也是拿藤条、竹条,但这个是很快削过皮肤或抽打
: 揌(saiㄙㄞ):也不会形容...一般用法大概是“挖嘎力揌蕊”
: 我不知道台语字怎么写的动词有这两个
: 拳头母(bokㄇㄡˋ)下去
: (hooㄏㄡˋ)下去 揈?
: 而华语形容打人
: 我暂时想到的是“打”“揍”“扁”“鞭”
: 但扁跟鞭没有手字旁
: 显然这两个字本意不是当动词用
: 扁:原本是形容词,形容物体薄薄的
: 鞭:原本是名词,鞭子
: 不知道是清代至今的哪个时期开始被华语人士转为动词用了
: (鞭 至少可以追溯到 清嘉庆 沈复的“鞭数十驱之别院”)
: 4.关于料理的动词也很多
: 刚好在网络上有找到一篇文章
: https://goo.gl/hZf9g7
: 应该还有其他多个台语字对一个华语字的例子
: 有没有台语比华语用字更细腻的八卦?
: PS.我在这篇的“台语”是来自“台湾河洛话”的简写
: 讨论河洛话是否能代表“台语”不是本篇重点
另外再说一个常见的误会
台语 并不是河洛话
holo 比较常见的是写成福佬
原本是广东人用来称呼福建人的词
是后来才有部分闽南语使用者拿来自称
“河洛”只是有人套上去的谐音字而已
毕竟河洛两字的发音与音调与holo并不一致
比较像是穿凿附会下的结果。
就像有人以为“tshin tshai”(国语中“随便”的意思),台语写成“请裁”
其实也是穿凿附会 发音及音调完全不同
(教育部的推荐汉字是:凊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