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福岛撤离的男孩遭到霸凌开始谈起,不过谈的是更广泛的日本校园整体问题。
日本校园霸凌时有耳闻,经济学人上周为这个主题写了这篇文章。
媒体来源:经济学人
完整新闻标题: All against one
原文连结
https://tinyurl.com/k6jb5g2
翻译连结
http://mlkj24.pixnet.net/blog/post/31905689
Economist Apr 12th 2017
海啸使得男孩整个家族从福岛撤离,他在横滨的一所学校注册。他的同学毫无同情心,称
呼他为“细菌男”、偷他的东西;还打他、踢他,把他丢下楼梯。他们把他带到一间“学
习房”,继续揍他。而这位男孩才八岁。
这样的虐待持续了近三年,之后的霸凌又加上了勒索。2014年,学校的同学告诉那位男孩
,把他们家在撤离后可能拿到的补偿金,全部交出来。事实上,他的双亲并不符合领补偿
金的资格,但亲戚借了他们家一百五十万日圆。他们家把现金放在家里,因为担心再次无
法进入银行帐户。男孩把所有的钱都给了同学,在拿不出钱以后,他也不去上学了。
男孩现年十三岁,是数百名因撤离家园而遭到霸凌的学生之一。而他们是更广泛问题的一
部分。日本的霸凌,不一定比其他国家更常见,但发生时却比其他国家更激烈。1986年,
在教师怂恿下,一名男孩被以模拟丧礼的形式精神虐待数个月后自杀了。自那时起,以霸
凌为主题的文章有数千篇,书籍也有数百本;但霸凌并没有消逝的迹象。根据政府的数字
,2015年时有九名受到霸凌的学生自杀。自杀是日本10-19岁年龄层的死因之首,开学第
一天则最可能发生自杀事件。
根据文部科学省滝充先生的说法,其他国家的霸凌,通常是两到三个学生对一个。但在日
本,多数案例都是教室内的大多数人对单一受害学生进行持续性的精神(有时会有身体上
的)虐待。他说,“日本的霸凌,不是个别的糟糕案例,而是一种群体现象。”
这种特殊形式的霸凌,有许多原因。东京一所中学的校长说,“日本的特征之一,是你不
应该脱颖而出。”文部科学省负责反霸凌部门的松林高树说,“学生在学校时,必须过集
体生活。”恵理加(音译)是一位十八岁的东京女学生,在被霸凌后离开学校,她也同意这
样的说法。“学校的老师们跟我说,要马就适应,要马就离开,所以我离开了。”
日本学校的组成方式,也加深了这种压力。不同科目的教师,会到学生所在的级任教室里
面上课。各种学校活动,比如说扫除、吃午餐跟上课,则分成各个组别。学生必须遵守各
种制服、发型、打扮的规定。学生如果不会“读空气(空気を読む,察言观色)”,就会被
课堂上的其他同学排挤。
已开发国家组织(OECD)所举办的PISA学力测验中,日本学生通常在学业表现上名列前茅,
也有最低的逃学率。但日本学生几乎是最不享受校学生活的一群。阿德雷德大学的米山尚
子说,日本学校是“功能失调的社群”。
挺坏人
Backing the bad guys
教师很少会帮忙。人权观察(Human Rights Watch)的土井香苗说,日本教师以教学实力闻
名,尤其是在数学方面;但多数人没接受过霸凌相关的训练,也没有什么动机去发现或解
决此事。她说,没有办法维持和谐的教师,会被认为不适任。一份调查显示,约有12%的
教师也参与了霸凌,四分之一的学校同意体罚。
自80年代起,有各种专案试着箝制霸凌行动。但负责解读全国课纲、聘雇教师的地方学校
委员会,却一直忽略这个问题。在福岛男孩的案件中,横滨教育委员会一直谴责男孩才是
主因,长达数个月。横滨教育委员会说男孩是自愿把家中储蓄交出的,直到受到许多批评
后才改口。
2013年时通过了反霸凌法,要求学校需通报霸凌案例。这使得已知案件的数量大幅增加,
原本一年只有数千个案例,但2015年有高达224,450件通报案。但各地区间存在着可疑的
差异;2015年京都府每一千名学生通报了90.6个案例;而南部的佐贺县只通报了3.5个。
但滝充认为,即使是京都也低估了霸凌的规模。
法律鼓励教师通报霸凌案件,但无法让教师在霸凌的处理方式上有太大改变。霸凌者通常
不会受到处罚:2014年通报了188,057个案例,但只有两人遭到停学处分。法律也假设,
一致性才是停止霸凌的方法。法律写着,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认同自己是团体的一份子。
”但有一些学童,就是更可能遭到霸凌的受害者,也需要保护—比如说从灾区撤出的学生
。
或者是同性恋学生。人权观察去的一份报告指出,日本同性恋学童被霸凌的情况,“几乎
无所不在”。人权观察引用宝冢大学日高庸晴的一份报告,有44%的同性恋男孩曾被霸凌
。一位男孩告诉人权观察,他的老师跟他说,他的性向破坏了学校的和谐。日高的另一份
研究显示,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日本教师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精神疾病。
日本政府曾说,会审视其反霸凌法案。但光是法律无法抑止这件事发生,政策制定者以及
教师也必须体认到,过多的“一致性”也推了一把。11月时,那位从福岛撤离的男孩,透
过双亲发出讯息给可能有类似遭遇的孩子。“这很痛苦,但请不要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