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obiNOva (星星彻夜未眠)》之铭言:
: 你是反串??上面台湾人的消费量比移出量还高阿XD
: 每人年平均消费1石...台湾人现在都没吃这么多米好吗
: 这篇我早看过了
: 日本人规划的大东亚共荣圈是各自有不同杂粮产物,
: 产米的也不是只有台湾啦,只是台湾蓬莱米真的棒^^
: 朝鲜 台湾 南洋 粮食自给率都是超过100%
: 是会互相交易的好吗...原本台湾要推小麦,可惜品质不好
: 关于甘藷,的确是作为代用粮食之用
: 但你知道那时候甘藷也不便宜吗?
: 因为甘藷是当时酒精的原料之一
: 甘藷太贵台湾人是会转去吃米的!!
: 自己看看图也知道台湾米年年增产的幅度可是移出并没有疯狂增加
: 甚至还有下降的,文献都有记载,所以不要秀下限了
: 台湾米产量在日治时代是完全足以供给台湾人自用的
: 是因为二次大战后期 日本运输舰 常常被击沉 加上本土被轰炸
: 肥料不足,米价上扬,甘藷签才广泛成为主食好吗..
: (这原因是甘藷比较不吃肥料,而米要吃重肥,特别是蓬莱米
: 上面文章也提到因为蓬莱米好价,台湾农民多已转种蓬莱米)
: 当时日本人自己也都是这样吃的
皇民为了舔日,真的好恶心,假造历史
来看一下台湾真正的历史文献
看看日本人怎么迫害台湾,把米运到日本打仗用
台湾人吃不到自己的米
1938年日本帝国为了因应战争的需要,颁布〈国家总动员法〉,对国家
各种资源进行强力的掌控,包括食物的生产、分配。国家总动员法实施
的范围不仅在日本本土,也包括其殖民地台湾,对台湾所产的稻米严加
控管并统筹调度。因此,1939年5月公布〈台湾米谷移出管理令〉,规定
台湾生产的稻米不论出口或岛内消费,一律集中管理,透过日本米谷株式
会社统一移出日本,而民间不得自行移出。而台湾的米谷生产,必须配合
日本中央的米谷政策,由总督府与农林省事先商量,按月别决定数量,依
一定计画将米由台湾输往日本内地贩卖。
借此使得日本中央政府能掌控殖民地台湾的粮食资源。
1939年10月台湾总督府公布〈米谷配给统制规则〉,因为战争局势规模扩大
且日渐紧张,物资消耗剧烈,实施对岛内米谷食粮进行“总收购总
配给”制度。为全面掌控米谷生产与流通过程,台湾总督府设置专责粮政
的机构“米谷局”,执行〈台湾米谷移出管理令〉和“总收购总配给”制
度。米谷局则利用各地农会(1944年改为农业会),执行粮食收购、流通
等业务。由此可知,从米谷局到各地农业会,粮政体系更具“组织化”与
“一体化”,粮食流通全然掌控在国家手中,不论是输出或是岛内消费的
分配,台湾总督府皆能进行整合式统制,彻底控制台湾的粮食资源。
关于“总收购总配给”制度,可以分为粮食收购、粮食配给两大部分。关于
米谷的收购,各地区的碾米业者以州厅为单位组成“米谷纳入组合”,向农民
收购稻谷。农民所生产的粮食,除保留规定量的自食粮及种籽外,应全面缴交
“米谷纳入组合”;经由“米谷纳入组合”加工后,缴纳给政府,再由总督府
米谷局出口至日本。
然而,随着战争的恶化,总督府为了确保因应战争所需要的粮食,将收购数量
加以摊派各市街庄农业会。因此,农务课先评估田生产量,制定减去农家使用
的数量,用公定价格向农家收购。
由此可知,统治者企图透过农业会的动员达到预定的收购数量。此政策也造成了
,农民无法负担征收米粮,而将维生米供出,如《灌园先生日记》记载
:“南屯佃人五名来,谓郡役所命令供出粟之数量不足,尽将伙食粟以抵额,
而不许可米榖配给券,似此无饭可食,何能耕作。”
透露出官方将收购与配给相配合,若没有交足规定额度,将无法领到配给,
借此提高粮食的征收率。
至于粮食的配给,实行计口定量配给,配给量则根据各州厅消费量的
调查结果,由政府订立配给计划。根据计划,政府将收购的米粮转售于台湾食粮营团
,由该营团实施配给。实际上,对人民而言,配给的食物总是不够,
有时候一连几天用副食品地瓜或面包来代替三餐。
随着战势的恶化,官方配给数量日渐减少,导致了人民仅依靠配给粮是不足裹复,
即使是雾峰林家,也面临无米可炊之窘况,需向他人借粮。
参考文献
台湾省政府粮食管理处编,《台湾百年粮政汇编》,第1编(台北:台湾省政府粮食管理
处,1997年),页 2-9。
钟淑敏等访问、吴美慧等纪录,《曹永和院士访问纪录》(台北:中研院台湾史研究
所,2010年),页37。
林献堂著、许雪姬主编,《灌园先生日记(17)1945》(台北: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
,2010年),页19。
食粮营团:日治末期,总督府鉴于原来的米谷及其他食粮配给机构组织纷冗,致配给
制度及消费节约运动实施困难,故依据食粮管理令,将各地的食粮配给机构合并为
单一机构,于1944年1月设立“台湾食粮营团”。
其任务在配合总督府所规定之食粮配给计画,办理主要食粮之配给,并依照总督之指定
,统一办理必需食粮之贮藏。州农业会将征集来的主要粮食加工后,再转由食粮营团
配给,而民众则需持领米簿至食粮营团领米。
参见李力庸,《日治时期台中地区的农会与米作》,页223-229。
台湾食粮问题研究所,《台湾食粮年鉴》(台北:台湾食粮研究所,1943年),页46
。
林庄生,《怀树又怀人:我的父亲庄垂胜、他们的朋友及那个时代》(台北:自立晚
报社文化出版部,1992年),页234
: 国民党一接手,一年后立马暴饥荒,不要说番薯签
和国民党什么关系,被美国轰炸,水利设施都没有了,国民党不用重建啊
皇民真恶心,还好都有历史文献
台湾文献
第2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1945年第1期插秧期间,台湾北部发生寒害,
南部出现旱灾,第2期作又遭遇台风,并加上肥料不足、人工缺乏、水利遭破坏
等原因,1945年全台稻米生产仅剩63.8万公顿,不及1938年总生产量140万公顿
的一半,减产约54%。(参见表1)台湾面临粮食短缺的现象,
地方士绅认为回复自由买卖,商人恐抢先一步收购、屯积,哄抬粮价,导致粮食
供给失调问题更形严峻。如当时雾峰士绅们担心地方粮食被外地商人买走,
以致乡内粮仓空虚。地方士绅商讨后,决议由雾峰乡农业会副会长林士英出面
劝告地主,将所收之米粮寄在农仓,切勿出售米粮给商人。再由农仓依时价出售
给民众,避免乡内民众无米可籴。21说明地方士绅关心的是如何维持社会秩序,
避免粮食大量流出,维持地方上粮食供给充足。
17 林献堂著、许雪姬主编,《灌园先生日记(15)1943》(台北: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
,2008年),页194。
18 许雪姬等访问、邱慧君纪录,《王世庆先生访问纪录》(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3年),页76。
19 钟淑敏等访问、吴美慧等纪录,《曹永和院士访问纪录》,页37。
20 郭怡棻,〈战时体制下的警察与台湾社会(1937-1945)〉(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台
湾史研究所,2011年),页61-64。
21 林献堂著、许雪姬主编,《灌园先生日记(17)1945》,页359。
: 路上野草泥巴都有人吃
: 本来自杀率不高的台湾居然天天有人上吊自杀
: 一堆人养不起儿子女儿全家自杀的也有
: 饥荒完就是228了,为何 百姓都没东西吃了四处抗议
: 结果9.2还会说228是历史必然的结果(笑)
: 给KMT统治的确就是这种结果啦..
: 会输掉大陆真的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