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德国五毛党?“#我在这”的网络舆论战

楼主: goipait (GoGo)   2017-04-18 08:31:57
1.媒体来源:联合新闻网
德国五毛党?“#我在这”的网络舆论战
2017/04/17 17:12:36 戴达卫
有追踪德国媒体的脸书粉丝专页的人,最近可能有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很多报导的留言区出现了“#我在这”(#ichbinhier)的主题标签(hashtag)。这三个字看起来没什么太大的意义,但这简单的一句话究竟意味着什么意思?“#我在这”究竟是什么样的运动?
“#ichbinhier”是去年12月由德国一位沟通策略人员Hannes Ley所成立的私人脸书社团,其核心目标是提升公共舆论的品质,主要策略则是抵制仇恨言论。当社团管理员自己发现或被成员提醒,某家媒体的某一篇报导下发生激烈而不恰当的讨论时,管理员会在社团里分享该则报导,号召成员“行动”到留言区发言。接下来,留过言的成员再将自己留言的连结贴在社团里,请其他成员前去按赞支持。因为根据脸书的算法,得到最多“赞”的留言会自动地往楼上爬,因而造成“驱散”其他失礼而不适当留言的效果。
德国的“#我在这”是以瑞典的“#jagarhar”(瑞典文的“#我在这”)做为典范;后者是由瑞典记者Mina Dennert在去年5月所创立的。这两个社团共享提升公共舆论的品质,并抵制仇恨言论的初衷,他们自称是个无党派的多元团体,代表社会上的不同意见、政治倾向、年纪、行业和地区。德国版的社团另外指出,成员的“共同基础是对德国自由民主基本秩序,以及联合国人权宣言的认同”。
每天早上,管理者会燃起一把“篝火”——透过张贴一张篝火的照片,宣示今天的行动开始,并邀请成员分享他们遇到引发特别多仇恨言论的文章,管理者再从中选出当天的几个“行动”文章,呼吁成员一起改变舆论氛围。同时,“#我在这”坚决反对含人身攻击与不具建设性的言论,因此呼吁成员在留言时,“保持礼貌与客观......要以事实为根据,或可提供资讯连结支持你的论点”。
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的行动都是针对跟难民有关的文章,因为这些文章引发最多争议。但现在,连与难民无关的文章,都有可能出现将难民视为代罪羔羊的言论,特定的脸书用户就会想办法建立连结,例如某一地某一女性被性侵,在罪犯的身分却尚未确认之前,总可看到有网友会在留言区针对难民来指责,而这些留言很多时候没有任何道德底线,严重的甚至可能因煽动族群仇恨罪而涉嫌违法。
想要进入该社团成为新成员,则需要先通过基本的审核,管理员会稍微过目申请者的脸书个人档案,确认是否为假帐号、是否支持极端的政治团体,或曾表达过具种族歧视的言论。目前,该社团有超过31,800名成员;同时,瑞典版的“#我在这”成员人数已超过68,000人。
恶质的媒体与网络生态,催生“#我在这”
我们不能否认,网络时代的来临是人类自书写以及印刷以来,知识产生与流通的重大突破,越来越多人能够得到更大量而多元的讯息,因而也扩大了德国社会学家哈伯玛斯所阐述的“公共领域”——一个属于公民而不受政府干涉的公共空间。
哈伯玛斯认为网络的发展将读者“激活”为作者,但他同时也批评这个发展,因为网络对公共领域带来的不尽然是进步,原本的公共领域有少数的守门者,像研究者、记者、公共知识分子等,对讨论的议题进行挑选并维持一定的品质,现在则是每个人都可以设立自己的小型线上社群,也可以影响讨论的风向和氛围,造成公共领域的碎片化。
的确,网络不仅扩大理性与建设性讨论的空间,也提供许多充满仇恨、种族与性别歧视言论的舞台,关键的战场就是各家媒体的留言区跟脸书粉丝专页。无论是台湾、德国或美国,社群媒体里的“仇恨言论”都是各党派政治人物以及媒体多年以来所关注的问题。脸书、谷歌、奇摩等等网络公司,虽然都曾经承诺过要阻止“仇恨言论”,但具体的政策尚未落实。按照德国司法部的统计,就用户所举报的违法内容,脸书只删除39%,推特更仅1%,而两者回应举报的时间都超过24小时。
近年来,尤其自2015年难民危机以来,德国社群媒体上“仇恨言论”的机率和范围,明显地增加。汉堡媒体学院的教授Michael Haller认为,此趋势跟媒体对难民议题的报导方式密切相关——媒体们几乎完全顺从梅克尔总理所宣扬的“欢迎文化”,以及她的名言“我们办得到!”(Wir schaffen das)。
当主流媒体以人道主义为基础,力挺政府开放国门的决策,并将话题围绕在德国如何协助难民等议题的时候,反对难民的民众,因为无法透过主流媒体获得共鸣跟情绪抒发,于是开始向外寻找一个可不受道德限制、属于自己的管道,其结果是:支持与反对收容难民的争执主要呈现在社群媒体上。
根据汉堡媒体学院的文本研究发现,在接受分析的34,000则新闻报导(不含社论)中,对难民的正面报导竟然高达82%,仅6%将难民议题延伸讨论到难民涌入所带来的问题。该研究计划的召集人Haller教授认为,媒体的价值趋向不仅强化了既有的“欢迎文化”,且似乎更异化了许多不同意见的人,他说:
最初感到被误会和忽视的少数,变得越来越多。
科隆跨年夜性侵案发生之后,各家媒体的报导方式也随之而改变。
媒体报导峰回路转,年轻男性的难民和申请避难者突然成为了德国的‘问题黑熊’。注1
Haller认为,这个反转可以被理解为媒体对过去不平衡报导的挽回,但媒体追随社会大众而转变立场,反而“导致了人们对整个媒体界失去信任和信赖”。
德国《南德意志报》的调查同样指出,社群媒体上最受关注的报导往往来自于偏右翼以及反难民政策的新闻媒体,包括《焦点周刊在线》(Focus Online)、《世界报》(Die Welt)以及《德国经济新闻》(Deutsche Wirtschafts Nachrichten)。2015年6月至2016年2月间互动率最高的100则新闻报导中,有97则来自于《焦点周刊在线》,其中50则以难民议题为题目,有48则皆具负面意向。当被问及哪家媒体的留言区仇恨言论最多时,“#我在这”创办人Hannes Ley表示:
很明显是《焦点周刊在线》、《画报》以及《N24》,这也是因为他们的留言区不受管理。他们打出造成两极化的、煽动性的标题,然后不主持讨论,经常致使舆论脱轨。
各家媒体面对读者的失控留言,有不同的策略,部分媒体会特聘网络舆论管理员、加强留言区的相关安全措施,部分媒体索性直接关闭其留言区。不过,脸书的留言区关不了,碰到争议性较高的报导时,管理员时常跟不上留言新增的速度。
杂志《新闻记者》(Journalist)针对德国66家雇用全职编辑的报纸进行调查,超过一半的编辑部会刻意在特定题目的报导下,不允许读者留言(53%),或选择不在脸书上发布特定议题的报导(59%)。同时,如同《焦点周刊在线》的其他媒体,则选择放弃对自己网站以及脸书上留言区的管理 。
我们不能低估社群媒体上留言氛围的重要性,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像仇恨言论这样的失礼留言,不仅会将读者两极化,也会改变读者对文章本身的判读;他们将这个现象称为“污秽效应”(nasty effect)——“#我在这”便是想抵制这样的效应。
“#我在这”实战状况
4月7号德国博德曼基金会(Bertelsmann Stiftung)发布针对难民议题的民意调查的结果,各家媒体对该民调的报导方式大不同,其中较为保守的《世界报》选的标题为“德西对难民的态度面临倾翻”,其框构明显倾向负面。相对而言,《时代周报》的标题较为中立:“难民:欢迎文化还活着,但受限”。当电视台N24透过脸书转贴《世界报》的报导时,果然引发留言区激烈的讨论,很多网友呼应着该新闻标题意向,比如获得一百多个赞的Lila G.写道:
来,让更多人入境吧,还不够呢!!!不管是否受国家控制,越多人进来,体制就会越快崩溃...我们来看看这个游戏还能维持多久,看德国人民何时站起来把这些好棒棒的政客从高高在上的位子拉下来...
网友Ana P.则表示,她虽然欢迎真正需要庇护的难民“但不是那些假的、拿8个不同身分来这里的、然后有伊斯兰极端教派的态度的、而想要渗透我们社会然后侵犯我们的妇女和小孩的那些难民!”Ana的留言得到950多个赞。这个留言区的战场也激发了很多“#我在这”成员的斗志,纷纷加入讨论;如Monika W.留言说:
#我在这,我的态度也快要倾翻了,然而是对我亲爱的同胞们的态度。我们欢迎了逃离战争和恐怖主义的人们来到我们的国家,其中的大多数和平地生活在这、学习语言、上学、受职业培训或读大学。当然,总有一些滥用这种情况的人,而新闻媒体喜欢报导这种事情。我希望大家能够受新闻报导的影响比较少,反之,去寻求接触。这有助于融合和自己意见的形成。
瑞典#jagarhar,跨国号召
与德国的“#ichbinhier”相同,瑞典的“#jagarhar”的成立也是源起于难民议题;瑞典的创办人Dennert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一年前,我们都在火车站和港口待命,大声地叫‘欢迎!’,每个人都尽力帮忙;但局势突然变了,令人感到非常害怕...真正的工作其实现在才要开始了,我们要想办法互相沟通,而不是仇恨以及推广种族歧视。
作为“#我在这”运动原创国的瑞典,这个月(4月)因卡车冲撞购物中心,造成4人死亡,也随即面临了难民政策遭受社会舆论的极大挑战。当瑞典“#我在这”的成员们,看到国际媒体和各国网友在相关报导下留言痛批瑞典的难民政策时,他们决定离开瑞典的网络世界,踏上国际舞台,为自己的国家辩护,以及改善国际公共舆论的氛围。瑞典成员的行动意外地引发德国成员的“跨国号召”,结果德国“#我在这”成员开始以德文、瑞典文或英文加入行动,除了表示哀悼,也呼吁网友保持理性、进行实事求是的讨论。不久后,《纽约时报》和BBC的粉丝团都被“#iamhere”、“
#jagarhar”、“#ichbinhier”等留言给洗版了。
当然,这样的舆论运动有时也会遭到反对方强烈的抗议。二月的时候,媒体们陆续开始发现自己粉丝团出现了这么一个现象,对此大部分的媒体都正面看待——毕竟该运动的出现,对努力管理留言区的媒体也是一种济助。不过,也有不少人认为这种运动是阻止言论自由,甚至是一种意识形态,或道德警察。这一类的批评目前为止主要来自右翼的部落客们,以及个体用户,但极左派也或许会有类似的反抗。立场偏右的部落格指出,“#我在这”这样的运动,
...所使用的语言似乎老套、像邪教一样。对开放讨论的挑剔与要求,似乎是一条严格的线,是要把不同意见给消灭。
这些批评当然可以理解,个体成员也许会违反社团的规定,而直接攻击不同意见的人,社团管理阶层的决策过程,也还不够透明,“#我在这”或许有助于稳固既有的同温层,也或许会重新异化不同意见的人。但如果“#我在这”有办法坚守其基本精神与规则,不允许人身攻击、避免负面的口气以及维持正面的讨论氛围,长远来看,“#我在这”确实能成为抵制仇恨言论的有效行动,进而导正上述的“污秽效应”,重新换取读者对新闻的信赖与好观感。
或许会有人试着将“#我在这”与中国的五毛党注2相提并论,但实际上,这跟“道德警察”的批评一样不恰当。毕竟,警察与五毛党都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我在这”则是一个自发的公民团体,是公民社会的表现。当政府单位和媒体缺乏负担查证与管理的责任时,公民社会自发的舆论引导运动或许是一个选择,像台湾社会最近常出现仇恨与不实言论的婚姻平权争议,或许可以参考瑞典与德国这样一场运动的经验。
备注
注1:
Problembar (问题黑熊) 2006年一只被命名为布鲁诺的黑熊闯入德国巴伐里亚邦,因担心黑熊伤人,布鲁诺被猎人射杀。 布鲁诺成为政治界以及国内外媒体所关注的议题,巴伐里亚邦政府所称牠的“问题黑熊”成为了主流文化的新词。
注2:
“五毛党”指的是政府部门所雇用的网络评论员,是中国网络治理中的重要维稳工具之一。
4.完整新闻连结 (或短网址):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3/2408566
5.备注:
乡民也要发起这种运动吗?
作者: popy8789 (面對它)   2017-04-18 08:32:00
台湾有9.2党 反对蔡英文的都是
作者: miacp ( )   2017-04-18 08:33:00
妈!我在这!
作者: Howard61313 (好饿)   2017-04-18 08:33:00
#挖底家
作者: KangSuat   2017-04-18 08:34:00
神串留名
作者: Mesa5566 (Victor Mesa)   2017-04-18 08:34:00
#没事儿
作者: sumarai (Pawn)   2017-04-18 08:34:00
#我在这
作者: JingP (Jing)   2017-04-18 08:36:00
作者: yhchen2 (Sean)   2017-04-18 08:36:00
._./妈我在这
作者: The5F (5F)   2017-04-18 08:36:00
五毛天
作者: lucifiel1618 (Lucifiel)   2017-04-18 08:38:00
#妈我在这
作者: bg00004 (绝缘体)   2017-04-18 08:41:00
在台湾应该没什么用吧~因为这种行为会被说成跟风
作者: ERQQ (EQQR)   2017-04-18 08:42:00
#感谢大大无私分享
作者: lkrichard (天空)   2017-04-18 08:47:00
十万肥宅十万军
作者: f124 (....)   2017-04-18 08:49:00
洗留言还在那扯三洨 讲的好像多高级一样 垃圾国家
作者: hayasui (哈雅速伊)   2017-04-18 08:50:00
只有我看成ichichiininder吗…
作者: mattiswe098 (台中大仁哥)   2017-04-18 08:55:00
无脑文青左派的同温层
作者: nazo (地头蛇蛇)   2017-04-18 08:58:00
台湾也来个#妈我在这
作者: tin123210 (tineye)   2017-04-18 09:01:00
懒人包,左胶在各大媒体洗风向
作者: storyo11413 (小便)   2017-04-18 09:21:00
在台湾大概马上被渗透几个专门扯后腿的或是一堆跟风的我在这
作者: yuinghoooo (KiXeon)   2017-04-18 09:28:00
五毛现在都自主活动了
作者: wklxbiwee (酸雷盟汽水)   2017-04-18 09:32:00
这活动满北七的 在杀掉仇视言论的同时 也杀掉好的讨论
作者: h73o1012 (KMT LIKE S hit face)   2017-04-18 09:42:00
#我在这 脑袋不在这
作者: ricklay1225 (圣诞瑞克)   2017-04-18 09:43:00
#你在哪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