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全诗
应该与你文中的"放假"没啥关系
不过
你用这个"放假"的观点切入
让读者另有一番不同的视野与知识
这一点值得肯定
问题在于诗中的"断魂"做何解释?
有一首民歌:王梦麟的"雨中即景"
你看它的歌词
大概就能领会"断魂"的意思是啥?
"雨中即景"的部分歌词是这样的:
哗啦啦啦啦下雨了 看到大家嘛都在跑
叭叭叭叭叭出租车 他们的生意是特别好 (你有钱坐不到)
哗啦啦啦啦淋湿了 好多人脸上嘛失去了笑
无奈何望着天 叹叹气把头摇
所以
诗中"断魂"的意思
大概就像雨中即景这首歌的"叹气"的意思
清明时节走在路上遇到下雨
路上行人行色匆匆甚至奔跑躲雨上气不接下气
感到无奈叹气
此时身上被淋湿
只想找个休憩躲雨的地方
如果能顺便喝酒暖身是再好不过了
整首诗大概就是贴切地描写这种意境与心情
所以才能流传久远
※ 引述《willowm4 (说书人柳豫)》之铭言:
: ※ 引述《bbob (小海)》之铭言:
: : 大家都知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大家真的都知道这首诗吗?在此做个小测验
: 单选题: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请问古时为什么行人“欲断魂”?
: (A)清明难得连假,出游踏青却因下雨败兴,崩溃欲断魂
: (B)清明扫墓祭祖,因天雨加深了思念心情,悲伤欲断魂
: (C)清明怀古忧今,当时政局颓丧朝廷无能,哀痛欲断魂
: (请认真思考作答再翻页)
: (请认真思考作答再翻页)
: (请认真思考作答再翻页)
: 一般人都会选(B)扫墓祭祖,想得比较多的人可能会猜(C)政局颓丧
: 然而最接近历史真相的答案应该是(A)。 真心不骗,请看以下详解
: 先不管什么一例一休,基本上,我们现代人工作大概是周休二日,那么古人呢?
: 《汉律》记载:吏员五日一休沐。
: 汉代官员五日一休,让你回家洗洗澡、探探亲。但接下来唐代规矩又不一样了。
: 《古今事物考》:永徽三年以天下无虞,百司务简,每至旬假许不视事,以宽百僚休沐。
: 唐朝因为天下太平、工作量变少了……咦不过什么是旬假?
: 《问奇类林》载:俗以上浣、中浣、下浣,为上旬、中旬及下旬,盖本唐制,十日一休沐。
: 说了半天唐朝就是惯老板治国嘛!讲得好听,结果从五日一休改成十日一休!
: 先别急着上街头抗议,如果在唐朝当公务人员,虽然没有18趴,十日一休看似血汗,但早
: 前秦汉没有什么节日,仅《汉书》记载夏至、冬至各放五天假,反观唐朝──
: 《唐六典》: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寒食通清明四日......五月给田假,九月给授衣假
: ,为两番,各十五日。
: 寒食与清明是两个不同的日子,相传为介之推抱树被火烧死,于是有了禁火习俗,虽然这
: 故事有点唬烂,但不管故事是不是假的,能够放连假才是真的。
: 总之上述零零总总的节气、节日共有47天,田假(农历五月农忙时放假,如同现代暑假)、
: 授衣假(换冬衣的寒假)各15天,再加上前面说的例假每月3天,一年放超过110天假!
: 靠如果穿越回唐朝一定要努力读书考公职啊!
: 唐宋时期休假多、俸碌高,即使只是领个五斗米的官年薪都有千万以上,和古代文人刻苦
: 的印象大不相同,白居易还常常写诗晒工资呢(无误),相较之下元明清才是惯老板治国。
: 我们读诗,必须解读其背景,《清明》一诗成于晚唐,清明连假自四天、五天、最后改成
: 了七天,正式成为当时最大的黄金假期。
: 看历史有趣的地方就在于人性古今皆然,唐代的休假总天数接近现代,但分配比例不均,
: 基本上一个月才休三天,可见假期珍贵,好不容易盼到了朝思暮想的七天连假──
: 结果下雨!还不只一天下雨!天天下!崩溃 (╯‵□′)╯ ︵ ┴──┴)
: 这才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真相。
: 看似违反直觉与常理,但清明本来就不是只有悼念与哀伤的日子。
: “清明=扫墓”其实经过了许多演变,唐代的清明时节可是踏青出游、寻亲访友,甚至是
: 踢踢足球、荡荡秋千的好日子,有诗为证:
: 王维《寒食城东即事》
: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 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 你看,又蹴鞠、又荡秋千,清明时节天气好的时候多么快活啊!难怪下雨时让人崩溃啊!
: 当然,我们也不该断章取义,唐代已有墓祀习俗,清明既然是融合祭祖、出游、寻亲友的
: 节日,那么“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原因也有可能是思念与悲伤所致。
: 但我考究原诗的结果,这种可能性非常低。此诗最早见于《锦绣万花谷后集》,仅说出自
: 唐诗,作者不详,未必是杜牧,原名也不叫清明而叫作《杏花村》。
: 试问,如果想描写的是缅怀与悲痛之心,诗名真的会题为酒家杏花村吗?
: 最后请看古人分析,《千家诗》收录此诗曰:此清明遇雨而作也。游人遇雨,巾履沾湿,
: 行倦而兴败矣。神魂散乱,思入酒家暂息而未能也。
: 如果认为我一介说书人口说无凭,《千家诗》是流传已久的儿童读物,相当于古代经国立
: 编译馆认证的小学课本,这个拿来当证据大概够份量了。
: 有没有发现这么多年来你都读错了这首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