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ex250203 (我是肥宅我骄傲)》之铭言:
: 杀小灯泡“睡很好”恶嫌再犯风险高
: 【颜凡裴╱台北报导】男子王景玉去年残忍杀害3岁女童“小灯泡”,被起诉求处死刑,
: 士林地院委请心理专家、知名心理学系教授陈若璋为王男心理鉴定,陈昨出庭表示曾问王
: 行凶后是否曾失眠,王却回“我睡得很好,也没有做噩梦”,显见“没有罪恶感”,而王
: 的再犯风险达66%属高风险,父母却排斥儿子接受治疗,加上王与家庭关系疏离,建议王
: 及父母应接受家族治疗。
: “父母也应治疗”
: 慈济大学人类发展与心理学系教授陈若璋昨出庭表示,王国中就吸毒,常自言自语,31岁
: 时曾因想用洗衣机洗抹布遭父阻止,与父亲扭打,随后母亲返家,王以“要公平”为由竟
: 也殴打母亲。
: 陈表示,王男在访谈时,用平淡的语调演示行凶过程,没有罪恶感,虽明白杀人是不对的
: ,但却无法产生同理心,再犯风险高、病识感低,父母也极度排斥精神治疗,父认为儿子
: 只是情绪歇斯底里,还认为看守所给儿子服药会害儿子心脏衰竭致死,但王若不治疗,犯
: 案风险会大幅提高,且王与家庭关系疏离,建议王及父母应接受家族治疗。
: 2017/03/18 苹果新闻
: http://m.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70318/37587123/
一堆推文傻傻的...
陈若璋是台湾犯罪矫治的大师,
他做的研究和发展出的矫治模式是目前台湾实务工作的主流,特别是在性犯罪上。
他以前应该是在中正还是东华,就算他现在再入取分出比较低的学校任教
也不会降低他实务上的专业度,
在台湾性犯罪的矫治分工还蛮细的,在不同层级不同服刑阶段都有不同的规定。
酸民都以为化学去势、把老二剪掉、打他几鞭性侵加害人就不会再犯了,
但每个性侵犯的"犯罪路径"都不同,
有些人是年轻老二冲动、有些人是想展现权力、有些人是发泄暴力与虐待、
有些人是人际障碍只敢对儿童下手、有些是性侵向被扭曲压抑...
绝大多数的性侵犯你剪掉他老二只会让他更暴力而已,让下一个受害者更凄惨,
虽然每个犯罪的案件在记者报导起来都长得很像,但背后心理的动力都截然不同,
要有效的治疗就不会是单一方法,也不是说他家庭疏远就用家庭治疗这么简单,
记者能报导、能写出来的东西远远不及真相的百分之一。
相信我,
在你身边的性侵犯远比你想像得来的多很多很多,超多!
而你根本分辨不出来,性侵加害人长得跟你我无异,甚至比你我都还是人生胜利组
试想那些约泡国高中生的人、那些在夜店觉得女生喝醉来玩就是可以上的人、
那些热爱萝莉/正太慢慢爱上儿童情色电影的人...
但我们在在他正式犯罪并被逮捕之前没有人可以分辨出来,他就是性侵加害人,
“袜靠真的假的,没想到他/她是那种人”
往上拉几个页面,你可以看看新加坡人性侵事件的那串讨论串,
多少的强暴迷思躲在“逻辑正确”和“错误类比”之后,
那些对“女性的贬抑”、“性犯罪的否认和淡化”、“归因被害人”
都是预测性侵行为超级高风险的指标,
搞不好那一串发文ID里就有一些人是性侵犯、性侵虞犯、潜在的加害人,
但一样的我们分辨不出来,直到他犯罪被抓才能真的开始进行矫治。
在犯罪预防当中
心理治疗和死刑是很不同的概念,
同样都被期待能够降低再犯率,但
死刑是一种刑责,这种刑责的后续效应被预期具有威吓性,
心理治疗则是:“在加害人服完其应受的刑责后,协助他回到日常生活并不再犯罪。”
两个并不互斥,在这个案件中选择哪一条路比较好我也不知道,
能够确定的是
我们抓到了一个杀人犯,这个杀人犯的犯罪动机与路径能够让我们开始思考
怎么样预防如他类型一般的人走上杀人犯的一途,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了解明明都是边缘人,但有些人可以好好地生活有些人却得杀小孩,核心的环节是什么?
每每看到酸民酸教化可能、酸性侵犯放出来又再犯真的是蛮辛酸的,
殊不知酸民自己在网络上的推文、在言谈之中的贬抑,
都是在帮助这个社会制造更多潜在性侵加害人,
“大家都再说母猪母猪,他穿这么少又来我家喝酒,当然可以上阿!”
“我都帮他付那么多钱了,上他是我的权利吧,母猪欸!”
“......”OBOV应该不知道他默默地制造出了多少潜在的怪物吧.....
多关心一下自己与身旁的人的心理健康,
小灯泡杀手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杀人犯,
死刑和教化的争议永远不会结束,抓到以后的治标能少一个是一个。
重视自己与身旁的心理健康才是治本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