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卦] 都更二问:是都市更新,还是建筑更新?

楼主: ericmachang (ICEBERG)   2017-03-07 19:32:52
都更二问:是都市更新,还是建筑更新?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36237
文:王价巨(铭传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美浓大地震又带出了“防灾型都更”的议题,这是解药吗?
都更二问:是都市更新,还是建筑更新?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36237
文:王价巨(铭传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美浓大地震又带出了“防灾型都更”的议题,这是解药吗?
防灾与都更,都是很大、很复杂的议题,简化成一个词让大家各自解读想像,
似乎提供了解决目前问题的明灯。其实,能不能有效减少灾害?
抑或只是打着防灾大旗推都更?这个词的内涵还是一个很大的问号。
防灾并非单纯灾害管理或是消防单位的任务,减灾甚至是更前端的工作。
偏偏,台湾现行体制的防灾和应变是不同单位的业务,前方忙着闪躲,
后方忙着灭火。从空间层次来讨论,防灾和空间的结合应该回应到系统性的架构,
从战略计画到执行计画及管理,从原则性指导的上位计画到实质推动的细部计画。
不同尺度有不同的问题与策略,必须了解不同地方在不同精度下的灾害类型与潜势,
从可行性评估、选址、规划、设计、维护管理,厘清各个时期的不同重点工作,
在时间和空间的复合脉络中处理问题。
你们了解灾害历史吗?你们了解地区环境的长久变化吗?
这些都是人类短期内无法改变的环境条件。
这些长期以来既存或是曾经的历史条件都是线索。
更谦卑的思考,这是老天爷给的暗示,过去错误的开发行为造成了现在可能的灾害,
如果只是原地重建,或是看到空地就想要塞入人口,根本无益于解决问题。
历史的痕迹应该结合现有防灾科技研究,累积各种可能的不同灾害类别及潜势、
灾害特性、灾害发生的频率及可能性,套叠而成各种灾害的危害图资,
引导不同层级计画的发展,至少要从国土规划、区域计画、都市计画、
建筑管理一路处理下来。每个层级没有积极面对因应,都是下一个层级的麻烦。
亦即,国土规划、区域计画、都市计画没有分别回应灾害潜势的状态来分配不同
精度的土地使用,根本不可能避免灾害冲击,下一个层级只是在不良的基础上补救。
如果都更只是继续在现行的区域计画及都市计画之下打转,却寄望透过建筑层次来
减少灾害冲击,无异缘木求鱼。只从街廓或单一建筑基地永远无法解决问题,
因为建筑是整个空间处理层级的最末端,只能追究偷工减料或是结构设计错误,
根本不可能有效的从源头处理问题。
然而,跨部会/跨局处的横向协调是一个困难的任务。偏偏这个任务光是中央就横跨了
很多的部会,政府真的愿意处理吗?我不禁想问:
国发会,你们的国土计画呢?你们有国家土地使用的长期战略计画吗?
你们知道这块土地快被你们搞烂了吗?你们知道大自然的反扑吗?
营建署,你们知道你们有多大的责任吗?从区域计画到都市计画,
你们哪一个开发案正视过灾害潜势了?哪一个审查把安全摆在前面了?
地震潜势下全台的可能受灾位置你们敢公开说明了吗?地质灾害、水灾、
震灾的基础资料,你们是否并同考量工程科技技术发展,转化成土地使用的依据了?
建筑管理又横跨了公共工程委员会和营建署,你们在意的是民众的安全,
还是开发者的压力?你们关心的是长官的交办,关心征收的完成,还是民众的安全?
各县市政府的都市发展局、城乡局或相关单位,在地方政治与利益纠葛下,
你们真的在意安全细节吗?还是每一个对于未来安全疑虑的意见只是做为参考用,
关心的其实还是财团或是建商的利益?害怕被冠上阻碍开发之名?
各县市都还存有众多显而易见的危险区域、聚落、老旧街区及新的危险建案,
我相信你们都看到也知道,只是没人愿意去碰触这个议题,有些首长甚至
更关心在一个月内一定要发建照,搞的基层人员苦不堪言,
明知有问题的案子也只能草草通过。
老实说,现行的都更根本不管灾害潜势区位的问题。在不应该开发的地方开发,
该禁限建的不敢执行,危险地区还想划定都市计画区闯关,该留给水的不留给水,
如何防灾,何来安全之有?再者,现在都更讨论流于收购土地拆除重建后的
价值计算,一直以容积奖励作为诱因,增加更多的容纳人数。试问,
在一个有问题的地方,却容许更多人聚集,是要一起受灾吗?
这样的开发模式导致楼层数更高,容纳人数更多,不仅原有都市计画设定的
公共设施无法负担,高楼层人口的避难心理更复杂,因应困难度更高。
静心想想,即便相信结构安全,高楼层的民众如何能够有效的疏散避难?
台湾一直不重视对于使用者“紧急行为”、“灾害心理”的研究回应,
从来没人可以告诉我,5楼的住户和20楼的住户安全标准和准备有何差异?
如果你们连这样都不知道,敢说安全?核准容积奖励加上容积移转远高于
数倍基准容积的建案,安全依据为何? 如果你们连基地的基本条件都不清楚,
如何说这块基地能够取代另外一块基地作为安全的家?现行审查对于未来安全
的质疑经常被视为阻拦案件“安全”通过的“危害”,因为只是“可能”,
永远只是列入参考意见。一旦真的出事了,还会被质问说:“你那时候怎么不坚持?”
揭开国王的新衣,台湾的防灾议题只是道德正确的空谈。现行的防灾规划
没有长期的战略构想,没有情境想像的能力,只会从常时状态来思考,
有地震谈防震,有水灾想治水,见招拆招,补钉式的回应,永远疲于应变。
台湾现行的土地使用根本没有防灾思维,被污名化之后的都更只剩下交换
价值的盘算,只会向既得利益者靠拢。甚至,那根本不叫“都市更新”,而是“建筑更新”。
防灾型都更如果重视防灾,先要有尊重自然的谦卑态度,不需要与水争地、
与土砂、地震拼耐力,进而面对现实,好好地进行风险沟通不要乡愿,
挣脱财团建商既得利益者的重重枷锁,整合灾害管理和防灾科技,
重视每一次教训的经验学习,将不同领域的研究调查转化作为土地使用
类别订定的基础,不同层级的空间计画要依据灾害特性及可承担风险重
新考量。如此一来,国土规划、区域计画、都市计画、建筑管理可能都
应该整个打掉重练,期待一个有肩膀的领导者出现!
PS. 相不相信,我这篇文章,再过五年、十年,还是不会有改变,
因为,没有人敢得罪那群捐大钱的既得利益者!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登,原文发表于此
责任编辑:翁世航
核稿编辑:杨之瑜
责任编辑:翁世航
核稿编辑:杨之瑜
作者: everfit   2017-03-07 19:36:00
如果请专家学者来评估都更计画区,钉子户会不会比较服从?!
楼主: ericmachang (ICEBERG)   2017-03-07 19:40:00
勘误,“本文经作者授权刊登,原文发表于此”是误植
作者: Anvec (乡民)   2017-03-07 19:44:00
看门口的马路就知道了 道路没有拓宽 四层楼老房子变十层楼变十五层楼 还有盖到快二十层楼 交通都会打结 这不能算都更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