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去中国工作?”不只是经济选择
https://goo.gl/PjBXyp
老同学去中国工作了七、八年,回台湾约了大伙见面。他说前几天刚下飞机,还没回家就
先去小吃店一解乡愁,吃完准备结帐,问店员:“你们这边可以刷银联卡吗?”“不好意
思我们只收现金。”“可以刷其他信用卡吗?”“不好意思,只收现金。”
“奇怪,又不是路边摊,为什么非收现金?大陆方便多了。”老同学对我们说,当时他在
心里小抱怨了一阵,因为刚下飞机,身上没带新台币,幸好那天妹妹有来接机,这餐就让
妹妹请了。
听同学说了这个小插曲,我脑里突然出现既视感,这就像二十多年前,留学美国的叔伯长
辈回台省亲,常常脱口而出自己不习惯台湾的这里那里──那些“不习惯”都只是些小地
方,比如付款,路况,排队方法,或电视台。
我并不想落入价值判断(究竟收现金还是手机支付比较好,台湾还是中国好)的陷阱,老
同学的“不习惯”给我的启发是,他已经习惯了另一个社会的运作模式,另一种生活的进
行方式,多年来在对岸的工作与生活,让他脱离台湾社会的日常,不再习惯那些关于付款
、路况、排队之类的小事情。
这让我开始想,过年时许多长辈会问你,新闻里工商大老质疑年轻人:“市场大又赚钱多
,你们为何不去中国工作?”的时候,总把这问题当成一个经济选择(为何不去赚钱),
但实际上,出国工作从来都不只是经济选择,更是影响未来生活型态、文化习惯、交友状
况与婚姻关系……等加总起来,对未来人生的一种选择。
去中国上班,和中国女孩结婚
比如说,我那些去中国上班的学长同学学弟,几乎都和中国女孩结了婚。
身在台资银行中国分支机构的学长,当初说他理想的女友是蝴蝶姐姐(那时还没改名恺乐
),后来娶了个厦门姑娘。大学时代和好多女同学暧昧却从不承认有交往对象的朋友,后
来到苏州上班,去代工大厂财务部门之前,曾说他赚几年钱之后一定回台湾交女友,最后
我在脸书看他贴出中国的结婚证(红皮金字的证书我第一次见识)。另一个高中同学,则
是和大学时代就到中国读书的台湾女孩,在上海节了婚。
和哪国人结婚没有好坏之分,只能说我们未来人生关心的事会有一点区别,好比住所选择
、子女教育需求、对空气品质的描述方式等等,这些小地方。
同学回台湾时,一伙人曾搞怀旧约了KTV唱歌摊(看能否找回一点青春时光),闲扯喧闹
的部分大致ok,一点小尴尬是,我们唱的流行歌他high不起来,因为没听过,他唱对岸火
红的作品也有些冷场,因为我们不知在红什么。不起眼的所在,出现一点文化差异。
当兵同梯去了中国,回台湾时问我,欸,民进党干嘛弄一个时代力量出来,到底在搞什么
?可能他离台后update速度不够,我开玩笑说民进党搞不好会被时代力量搞死,你反过来
看也不错。一点小话题,出现了资讯差异。
认真说起来,都只是些无伤大雅的小地方,却累积成不同的文化经验、生活习惯,以及日
常的进行方式。
制作预算高九倍,要不要过去?
当然朋友会问我,欸,你写文章的,中国市场大,你要不要去中国?
当编剧的同事跟我说,现在中国做一集三十分钟节目的制作预算,在台湾要拿来做三集九
十分钟。三三得九,预算差距九倍,也难怪影视圈的工作者要去对岸讨生活。从前我觉得
台湾节目有够难看,难道制作人员都是笨蛋?等到真的认识从业人员,才发现他们各个都
在燃烧生命,写脚本到凌晨三点,早上九点就要回讯息,从早到晚一天要录五集,见面时
还对来宾非常有礼……这样的工作条件,当我听到他们决定去中国打拼,只能真心给予祝
福。
其他产业我不确定,但我知道,写作这行业,和创作者身处的社会、文化、生活、日常与
习惯息息相关,作品反应社会与时代,作者离开了一种生活方式,作品也难以维持和社会
的连结。当然也有当一个“国际人”写“国际通用”作品的例子,不过我更想多了解自己
成长的环境,和这个社会、这个时代多一点互动与理解,从中产生作品。
我不去中国工作,或我不去其他任何国家上班的理由相同,一方面是所处产业的特性,另
一方面,也因为那不是简单的经济选择(出国赚钱),而是对未来人生的综合选择──说
巨大一点,那是你想要的生活型态、文化习惯、交友、婚姻与亲子关系的选择;说小一点
,那就是你想在KTV唱什么歌、跟谁谈恋爱、吃小吃怎么付款……这些小事的选择,如此
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