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Fed (翻滚吧! 老宋!)》之铭言:
: ※ 引述《Dickens0818 (Dickens)》之铭言:
: : 其实愿意用心读这段历史的人
: : 看描述就知道问题点在哪里了
: : 赵军投降之前 已经在长平关被围46天了
: : 是在断粮的情况下投降的
: : 所以光要存活40万人就已经不可能了
: : 再者 白起当时特意留了240个活口
: : 回去赵国散播赵军在长平关全数被坑杀的消息
: : 40万的数字就是白起跟这240人讲的
: : 所以制造恐慌消息的用意居多
: : 事实上白起根本也算不出秦军杀了多少赵军
: 藉著这篇文,回一下几个事实。
: 东方史学很容易忽略地一个部分:后勤。
: 主因很可能是主笔者都是史官,用现在说法:文组文青。
: 西方则是拜伯罗奔尼萨战争史与凯萨战记两篇名著
: 撰文者自身都是军官,其中一个还是统帅自身。
: 因此内容都非常重视后勤细节。
: 古代战争伤亡,在一般被接受的正史,其记载其实是非常精确的。
: 但往往只对总数精确,没有列细目。(灌水的就会直接写号称)
: (东方史学者多半是史学专修 不是其他专业兼职 也导致近年很多所谓的钻研史学者
: 翻案说比旧说更可笑。
: 就如同法学专业者 其法律认知对社会的真正影响判断 可能比肉贩、农夫还差
: 离题了 )
: 先说明几点在细部解释:
: 1.赵国确实死亡40万人
: 但这坑杀并不是活埋 指的是杀害并埋。换句话说,并不是全死于屠杀。
: 赵国人口有多方估计,但依我个人经济史的训练,以其当地疆域与环境估计,
: 约200万人弱。不只一个来源记载,在长平之战后赵国没有15岁以上的男子,
: 如果以古代15岁以下人口往往占1/2弱,那赵国15岁以上男子确实是约40万。
: 2.40万人的组成
: 由于缺乏足够的记载,但应该是15万人左右是真正的军队,其他25万人是后勤部队。
: 因为当时那场战役,其实是秦国第一次总动员尝试灭主要国家。
: 所以赵国也总动员了。但25万人大概是沿线转运兼屯田兼警备的二线兵力。
: 只有约15万人是前线主力。
: (举另一个例子说明 宋神宗时的宋夏永乐城之战 有明确记载宋军死者1万多人
: 但又有记载说宋方死亡20多万人 其实两者都对是,与长平之役一样的原因
: 被切断水源消灭的主力宋军确实是1万多人,但主力与防御枢纽的永乐城被突破后,
: 其他周边的警戒、后勤部队(民伕)全部难逃死劫。宋时经济条件与交通技术当然比战国好
: 但宋重文轻武,导致具实战力的主力兵比例极度偏低是宋后来多次惨败的主因)
: 3.秦军状况
: 根据记载 秦国总动员人数约60~80万,但前线约20万人。因为秦军必须将供应线从今日
: 陕西拉到河北南部,因此秦军主战部队比例会比赵军低。
: 4.廉颇的战略
: 非常直白,就是利用守势与工事,拖垮秦军。秦军也非常清楚廉颇的策略,
: 因此秦军一直力图打破僵局,但廉颇不是省油的灯,由他部署与督导的防线
: 一直屹立不摇。
: 5.决战爆发前态势
: 一般简史课本不会说的故事,就是赵国当时已极度疲惫,因为所有男子都无法好好耕田
: 北方牧场也因缺乏骑兵掩护无法放牧,赵国生活极度困难,因此赵廷上下都希望赶快有
: 决定性战果。但赵国不了解的是秦国更处于崩溃边缘。因为赵方是守军,在本营附近
: 而秦军更远离其主要根据地的关中。如果再拖半年,会狼狈撤军被追击的是秦国。
: 6.白起的策略与决战
: 由于秦军疲态已现,白起除利用宫廷谣言,更重要的是他刻意安排小细节与小接触战
: 让赵军新统帅赵括错估秦军士气与力量。
: 没错,如果用三国志游戏的讲法,就是秦军士气降到60了。但白起让赵括以为只剩40
: 由于背负赵廷希望速求胜的压力,赵括带领主力部队离开工事决战,希望一举击溃秦军
: 而白起利用诈败,引诱他们更离开赵营,进入秦军默认的阵地后反包围。
: 由于是一鼓作气的总攻击,赵括主力并不会携带太多干粮。但秦军也短时间吃不下赵军
: 不过当赵军主力如白起希望与其供应地切断后,就换秦军立刻筑野地工事包围赵军。
: 因为主力都被赵括孤注一掷带走,剩下的20多万人多半是老人、新兵、伤兵。根本无力
: 重新打开交通线。看到这边有没有觉得很像国共内战?
: 少数被美国训练的主力,如新一军、第五军、第12兵团都不是在战阵中直接被灭的
: 都是被共军围困许久后,在弹尽援绝 实力衰退下被灭。
: 7.屠杀
: 赵军主力被围困46天中,多次尝试突围但未成功。主力非死即饿即伤。
: 等主力被歼灭后,分散的次级部队(既然是转运兼屯田兼警备部队,自然不可能集中),
: 很快在绝望中被各个击破。秦军直逼邯郸城下。赵国累计20余万人被俘。
: 但由于供应紧张,又不放心放这些人回乡,白起做最残忍的决定-屠杀。
: 8.尾声与后续高潮
: 在长平之战后有另一个高潮战役,也是使系列战争结束后,
: 秦国15岁以上男子也死超过一半,让文组翻案文学误以为赵括还是很有贡献的原因
: 战国时的“第二次邯郸之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