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邯郸学步的道理
近期吵得很激烈的年金议题, 经济产发, 一例一休劳动条件
只见蔡英文政府焦头烂额
但奇怪了, 你为何就不能直接把外国制度抄过来就好了?
自己闷著头在象牙塔里改出个四不像制度,
真的实施起来根本窒碍难行, 明显顾此失彼
原因就是改革需要面对变化冲击, 在根本环境条件不同的两国中,
执行者会担心直接拷贝后, 可能出现的风险, 因此通常只敢从现行状况下缓步修正
这也是如果就是铁了心要改, 那么单纯一例一休确实比两例与七天假冲击小,
于是在规范前, 你可以看到资方也支持一例一休,
而在野党与劳团, 就做进一步加码争取
坏就坏在蔡英文政府举棋不定, 最后强行塞入加班费与强制休的规定,
一切就开始乱了套,
经过简单的人力工时估算, 就知道若买气不变物价要涨, 这首先落实在运输费用上
于是不只人事成本, 还连带运货成本的增加, 更进一步拉高物价, 形成连锁效应
结果消费者端看到物价涨成这样, 买气收手, 没人买就没了现场端的人力需求
于是劳工也领不到加班费, 而这就是停滞性通膨
一例一休引发的停滞性通膨问题, 相信对蔡英文政府起了警示作用
于是其后许多激进策略, 都有缩手降低筹码的迹象
法律不是满腔理想热血就够了, 改革前的默认目标需要具体,
改革后的评估与修正, 要让反馈进入决策系统,
反复修正直到达成目标数字, 才能成为稳定的系统
这是所有理工人都会有的回授系统概念,
在法律社会学科出身为主的台湾政府, 有这样的观念吗?
开头写道邯郸学步, 其实人类婴儿学步时, 就具备反馈修正的能力了
真的执政了, 行政立法一把抓, 权力都到手了,
反而会失去最基本的自我修正能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