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language is a dialect with an army and navy.
语言就是拥有陆军和海军的方言”
——Max Weinreich(1894-1969) 魏因赖希
我觉得有些人一直对“台语”、“客语”、还有所有的原住民语感到很有意见,
所以就让我们就来谈谈“语言(language)”和“方言(dialect)”之间的关系八。
如果我们仔细的看历史上的人类社会、政治、和语言的发展,就会发现
不管是“国语(national language)”,或是“标准语(standard language)”、
或是被称做“官方语言(offcial language)”的这些定义和名词,
他们本身就是架构在一种“官方”强迫/半强迫式(甚至可能有法定)的标准之上。
既然我们都知道所谓的“标准”是人订定的,
那么如果人类社会自由发展而没有政府的介入,
自然而然就不会有“国家的”、“标准”、“官方的”这种概念产生的,
因为不同的语言只要使用的群体可以互相沟通,就应该被视为一种使用中的现在式。
在现今汉语语言学的领域里面,
依然对于是否要把主要的粤、赣、吴、客、闽、湘等地区性语言(local language)
称为“汉语的方言”还有很大的争论,
甚至连何谓“方言”、“方言的定义到底是什么?”都还争论不已。
不如说,现在“方言”的定义已经不仅仅是语言学的定义而已,他还和政治有密切关系。
如果把它定义成“差异较大,不能互相沟通理解的语言”的话
那我不就可以把所有的印欧语系通通叫做英文的方言了,够国际化了八?
如果我们把方言定义成“两种差异较小,且基本对话能互相理解的语言”的话,
(像是日本的近畿方言和关东方言等等,他们可能只差在结尾用法)
那很明显的,一个只会讲现代标准汉语的人,和只会台语的人,和另一个只会粤语的人,
这三个人凑在一起很明显的完全无法进行对话,只会鬼打墙,或是做一些诡异的肢体语言
或是一直傻笑(毕竟人家说笑容是最好的国际语言嘛是不是~)
从这一点来看,方言的定义轻轻松松的就被打破了,他们很明显是自成一种“语言”了
那么如果,他们最后一定要想办法来沟通的话,会用什么办法呢?
等到需要沟通的时候才来学习对方的语言,看来是一定来不及了,
于是,他们就只好用乡民们最讨厌、认为很没用的“文言文”来沟通。
毕竟,既然口语上的沟通无解,那么就只好用共用汉字的书面语言了对吧?
在过去,连很会的秦始皇都只敢要求“书同文”,而不敢要求“语同言”这点,
就可以知道其实人们随着分布的地方不同,其语言的差异会大到连中央都无法去控制。
当然啦,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过去的仕绅阶级确实有把所谓的
“中原雅音”这种堪比英式英语一样听起来潮爆的东西当作学习的对象,
但是这个“雅音”其实也不过是当时朝廷的地方“方言”
(这边是要用来反讽把台语那些当成方言的人的说法,正式一点其仍然是一种语言没错)
尽管如此,在两广地方、或是两江地方、边疆地区的官员可能还是不会讲京城的语言,
但是却可以利用“文言文”这种书面语言来和皇帝上呈消息等等,
而皇帝也可以用文言文来回复地方的官员。
(关于汉字的厉害之处可以看我上一篇写方块字的文章,看一下嘛QQ)
所以电影里面常常看到京城的皇帝下了一道圣旨,
从京城远赴而来的的信使到遥远的边疆“宣读”圣旨这种画面。
仔细想想其实根本不可能出现,因为边疆的官员可能听不懂京城的语言在说什么鬼,
他们还是靠直接阅读圣旨的文章来知道皇帝是要把他调回来京城还是要砍他的头。
回到正题
“词组(dialect)”和“国语/标准语(national lamguage)”这样的差别,
是一种政府欲将国家建立在“一国、一族、一语”这样的统治架构下才产生出来的说词,
就像清末梁启超想要复兴中国民族主义来救救当时被西方虐菜的大中国,
主张效法西方国家,建立一国(清)、一族(中华民族)、一语(北京官话)基础一样,
在这样的想法上,怎么可以允许我泱★泱★大★中★国有多种语言的存在呢?
所以自然而然,此时刚接触到西方dialect概念的他们,
就把那些非北京官话的语言通通称作“词组”了,
(但是这不能怪他们,毕竟那个时代不像现在汉英之间的翻译、字词涵义已经相当明确,
有许多的词义在没有深入了解之前就擅自被移花接木了,就像“龙”跟“dragon”一样)
就像现在的现代标准汉语(中国叫做普通话),其实也是基于北京官话发展出来的,
那么这个北京官话不也是北京地方的词组之一吗?
怎么这个时候就变成了国语/标准语/官方语言了?
还记得一开始的那句话吗?
“A language is a dialect with an army and navy.
语言就是拥有陆军和海军的方言”
——Max Weinreich(1894-1969) 魏因赖希
我想很明显的你就知道为什么了,定义什么的,一切都和政治息息相关啊。
近期随着正兴起的一股乡土教育、寻根、说母语风潮等等,
(不过还是希望不要只是一时兴起就好)
依旧不停地强调“台语、客语只是方言”、“学母语不够国际化”等等来贬低、毁谤。
我必须一再强调,“语言”的本身是没有高低水准之差的,
觉得讲台语很俗、讲客语很难听、讲原住民语很落后等等的刻板印象,
这通通是一种政治上、教育上、社会上、传播媒体所带来的的浅移默化。
我的想法是,政府推动或提倡“国语运动”确实有其需要性(但不是必须的喔!),
因为在现在这个资讯快速传播的年代,口语传播的速度远远快于书面,
所以如果还像过去那样通通用书面语来传达消息的话,很明显地可能会来不及。
但是我想瑞士的例子可以提供我们一个很好的借镜:
在瑞士,为了避免各语言区起争议,通通规定德、法、义、罗蔓什语为官方语言,
他的官方正式国名甚至为了公平起见用了都不是官方语言的拉丁语
取作Confœderatio Helvetica(CH),
瑞士人从小虽然都居住在不同的语言区(法语区啊、德语区啊、义语区、罗语区啊)里,
但确能彼此接纳、互相学习来自不同语言区的语言,
如果把这样的的想法套回来到原本的“我要说说国语不说方言”里,
这个“定国语”的需要性是否有强到需要去打压、禁止、污名化另外一些语言呢?
我想是没必要的。
台语、客语等不该只被视为一种方言、而应该被正视为一种语言,
整个社会也必须正视原住民母语人士逐渐流失的警讯,
最后,更必须加强告诉小孩子“不要歧视任何语言和使用者”的基本观念,
我想这样比推动“国语运动”有意义多了。
http://i.imgur.com/rI4bfq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