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卦点说明:说明游览车安全问题的关键不是组装车与否,而是相关安全意识与法规
文章是针对去年事件,但还是适用最近情况
FB连结: https://goo.gl/FrwUEy
FB内容:
我的博论处理台湾汽车安全技术中的政治、市场与文化。游览车或大型巴士虽然不是我关
注的主要对象,但由于法源、制度都有相通之处,因此,针对游览车安全性的问题,提出
几点看法。
首先从“拼装车”开始谈。
进口底盘加上在地车体厂打造车身所“拼装”而成的游览车,是不是台湾所独有?不是。
英国、澳大利亚、美国都有这种模式所打造的游览车或大巴士或大型货车。例如
IrizarPB、BCI这些车体厂,他们就是专门打造车身(body)的车体厂,至于底盘,则可以
分别对应到MAN\SCANIA\Volvo\Benz等整车厂所生产的底盘(chassis)。
所以,并不是说在欧美国家所使用的游览车或大巴士(e.g. city bus)就一定是“原厂”
、“整车打造,一体成型”。此外,更重要的是,“拼装”不一定就代表“不安全”,更
何况,以这次出事的原因(火烧车)来说,跟“拼装模式”所涉及的车体安全,也没有直
接的关系。关于这一点,容后再述。
其次,很多学者、名嘴痛批台湾的游览车只重视豪华,把客厅都搬到车上,饮水机、卡拉
OK、冰箱、wifi等电器装备根本就不需要,然后得出一个结论:台湾的市场需求很畸形,
车体厂都在乱搞,所以不安全。“豪华”是台湾游览车独有的特色吗?底下两张截图是美
国的游览车公司介绍自家车款时所罗列的项目:
看来,把客厅搬到车上的消费品味,也非台湾独有。
此外,大家不妨想想,游艇、飞机都有上述的设备,大家并不觉得奇怪(没有才奇怪)但
为什么同样是运输载具,游览车上装设影音、冰箱等设备,却被指责是不重视安全,是肇
事的原因?所以,当我们一昧地怪罪“拼装车横行”,以及车内豪华设备是造成游览车失
事、伤亡的原因时,是否遗漏了哪些问题?
在“拼装”与“安全”之间。
在拼装产业与安全之间,其实有很多环节值得认真看待,仔细思考。从制度面来看,每一
辆车的安全问题,都涉及到法规(交通部)、审验(车辆安全审验中心VSCC,属交通部)、
检测(车辆研究测试中心ARTC等,ARTC属经济部)、监理(监理站、民间验车厂)等四个
面向。法规是源头,台湾的车辆安全法规主要是“调和”(抄)自联合国UNECE法规。以大
客车的车体安全为例,最主要的法条就是UNECE R66, “Strength of superstructure
(buses)”,从2008年开始实施大客车车体安全审验之后,所有车型的游览车、大巴士都必
须经过结构强度的模拟与测试。问题来了,有人说台湾的游览车在出厂前,没有经过“实
车翻覆”的测试,仅仅依靠电脑模拟CAE等辅助工程来设计,这种测试方法“多不靠谱”,
难怪游览车“品质低下”。
请大家参照底下R66的规范原文,台湾从“法规”到“审验”,依照的就是联合国UNECE所
订立的规范,依照该条文,电脑模拟可以替代实车测试,这确实并非台湾所独创,也不能
因此论断台湾的安全法规都在“攒漏洞”。即便在欧洲与美国,也不是所有在路上跑的游
览车都经过“实车测试”、“实车翻覆”,美国的法令FMVSS针对撞击及翻覆的标准,只针
对校车(school bus),而非游览车,可参考FMVSS No.220。
所以,如果从法规面来看,台湾的游览车是否那么不堪?那么不安全?
别误会,我并不是在帮交通部或游览车业辩解,毕竟,从历年来发生的游览车公安事件来
看,游览车确实问题重重,只是,在问题与答案之间,绝对不是直线推论加上连连看那么
简单,不要用一些“想当然尔”来理解这个世界,魔鬼总是藏在细节中。
没有产业转型,就没有安全的游览车
产业转型与安全有什么关系?立委叶宜津日昨质询财政部官员时指出,进口车与进口底盘
的关税是25%,而如果是以底盘零件进口,则关税仅需5-8%。显然,对于游览车的安全问题
,叶宜津的主张是以进口原装车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是,目前约150家,分布在桃园、彰化
、台南、高雄,每年可以创造50亿产值的车体产业并不会凭空消失,而且,更重要的是,
不管民进党或国民党执政,都不可能平白放弃这项汽车产业,这不单是经济问题,更是政
治问题,所以,既然这个产业还会存在,就必须具备转型升级的能力,才能解决品质与安
全的问题。
(一)他们需要的,是技术学习的机会。
50亿产值并不高,但是它的产业关联性以及未来的发展性却不低。先进驾驶辅助系统
(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 ADAS)是未来整体汽车产业的主流趋势,在可
预见的未来,汽车车体将会增加非常多的传感元件,用以距离、方位、方向、碰撞的侦测
,以协助驾驶人做出更精确的判断及避险,因此,车体厂的工作就不仅止于车身的打造,
还包括了车身与电子辅助系统的整合规划与学习。这不是我个人的幻想,欧洲商会近年来
不断地游说,希望台湾政府降低整车进口关税,所用的理由就是担心ADAS技术无法整合在
台湾的游览车上。
我曾在2015/5/18前往彰化员林访谈几位车体厂的负责人,过去他们自认是单纯的铁工厂黑
手,但是,2008时开始实施大客车车体结构验证,逼着他们必须去学习CAE的相关知识,要
能看得懂,也要有基本观念,因此慢慢了解结构力学的原理以及应用在结构设计、补强的
实作上。以我的了解,一友、大吉、程达等车体厂都是很有口碑的车体厂,台湾车体厂需
要的是学习与转型的环境。
(二)国家需要的,是订立适应在地的自主法规。
以本次的火烧车事件来说,车安法规显然在电器规范的项目上缺席,使得业者没有可以依
循的标准。不过,这也凸显出两个问题,一、国家在订立法规的角色上,太过消极。不同
国家或地区都有不同的用车文化与用车环境,所以,在参照UNECE法规之余,更应该思考制
定符合在地需求的法规。二、业者的心态过于被动。汽车成车厂与零组件厂往往都订有自
己的厂规,这不是什么秘密,而厂规的标准必然会高于国家的法令规范,台湾的车体厂所
打造的游览车,都是搭配欧洲或日本、韩国成车厂的底盘,换言之,这些车厂一定有自己
的厂规,台湾的车体厂是否向车厂取经,尝试建立自己的厂规?
不过,回归问题本质,台湾既然已经实施“车辆安全型式验证”制度(Type Approval),
就有责任制订详细的标准规范。而在游览车安全这项议题上,我认为最重要的法规是推行
大型客车的“分级制度”。这次出事的游览车,采用Fuso 278的底盘,它在三菱原厂的设
计上,原本是用于一般的公共汽车上(city bus),而不是长途、高速、爬坡需求的游览车
(tourist coach),但游览车业者为了节省成本,购进较为便宜的公共汽车底盘打造游览车身
,这类特意把冯京当马凉的“混搭”应该透过法令的规范加以遏止,因为底盘在原始设计
上,针对悬吊、煞车的设定就有所差异。记得2012年发生在司马库斯的翻车惨剧吗?如果
我的理解没错,出事的“游览车”,采用的是五十铃ISUZU的货车底盘。为什么这种拼装车
可以通过安审?因为台湾没有制定、实施分级制度。
没有安全意识(safety consciousness),就不会有安全的交通环境。
交通部长贺陈旦曾说,他上任以来,就是以提升交通安全,唤起民众安全意识为重点。很
巧的是,我的博论也有一章在处理安全意识(safety consciousness)的问题。简单来讲
,当台湾的游览车都标配“三点式”安全带,每辆车都经过实车撞击的试炼,既使发生翻
滚(rollover)的意外,车体仍旧能够维持足够的生存空间(survival space)。有一天
意外依旧发生了,但却同样死伤惨重,原因何在?因为,大家都不系安全带。
又如下图。2015/5/22我到北京发表论文,由于班机起飞时间delay了三个小时,因此抵达
北京时已是深夜,赶不上最末班的机场快捷,只剩下机场客运能够搭乘。上车前,司机并
没有开启下层的空间让乘客置放行李箱,上车后的景象让我毕生难忘,走道、座椅与座椅
间,或直或横的塞满行李箱,根本没有可以行走的空间。可以想像,一旦发生意外,或撞
击、或翻覆、或火烧车,乘客连逃生的机会都没有。这就是“安全意识”的问题。
美国新车评鉴制度(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的主要推手Joan Claybrook女士曾说
,她之所以将生命投注在公开新车实车撞击的资讯,就是要让消费者感同身受,自己在遭
受撞击的当下,是什么样的情况,会遭遇哪些后果。事实上,她所做的事情,就是在建立
驾驶人与乘客的“安全意识”,因为消费者的安全观念改变了,车厂才会愿意提升车辆的
安全性。
同样地,我也呼吁各位朋友,下回,当你/妳要租用游览车时,坚定要求指定“活动式窗户
”的游览车(美国联邦法规FMVSS No.217规定,校车、巴士、游览车都必须装设外推式的
活动窗户Push-out
window)。透过这样的市场机制来迫使所有的游览车都改装设这种活动式逃生窗户。人在
危急避难的时刻,很难维持冷静与理性,往往依靠本能来求生。因此,如果要牢记车窗击
破器的位置,还要从容不迫地往四个角落敲击,再拿取其他器物将玻璃顶开,或者,从座
位冲到逃生门,阅读逃生门的开启说明,这些都缓不济急。目前游览车的逃生安排,等于
都将责任(responsibility)推给乘客,要求一个“完美的乘客”,这并不合理。最合理
的安排,就是自己身旁的窗户即逃生窗口。如果这次的游览车采用的是活动式窗户,一定
不会发生26死的憾事。目前游览车业者对于“活动式窗户”的法规仍有抗拒,漏水、噪音
、误触等,这些都是托词,真正的原因,无非在于装置成本的增加。生命不该这样被论斤
秤两的讨价还价,消费者如果可以展现安全意识,透过市场机制的安排,其实可以导正这
样的乱象。当然,如果有安全意识,你/妳也就可以了解,为什么司机的工时,廉价的团费
,紧绷的行程,都会对行车安全造成影响,绝对不是什么“台湾游览车行业病了”,这么
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