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我就是让国家送去 硅谷的博士生

楼主: giorno78 (天晴)   2017-02-12 19:16:41
【我就是让国家送去 硅谷的博士生】
温明辉
https://goo.gl/uL4Vks
温明辉·2017年2月11日
对在大学担任教授的我们,本周新闻两件大事,除了“大学访视评鉴停办”大家拍拍手
之外,就是“陈良基教授接任科技部长”这个新闻。陈部长提出了三大使命:(1) “打底
基础研究,创造科技新的价值”、(2)“深耕创新创业,启动摩尔定律思考”、(3) “科
学人才奠基,连结未来世界”。其中,第三项政策中又提到要“每年送50位博士生去硅谷
这个政策”,因此引来网络前辈萧瑟寡人的一篇“送百名博士生到硅谷受训,只是到此一
游?”文章,立委也对此政策的质疑。
大家质疑的点有几项:(1) 好的人才自会找到出路,不用政府推一把;(2) 花钱让个人成
长,万一不回来了,对国家有什么帮助;(3) 硅谷难道没台湾人吗,为什么还要花国家钱
送去?(4) 去了又怎样会有什么效果吗?到此一游又如何?上面这四个问题我认为都可能
存在,但都非必然存在。政策就是这样的,如果为政者脑中有更好的选项,就不会傻傻的
拿这个政策出来给大家骂。但如果我们去批评的点都是”如果”,都是”万一”都是”特
例”的话,任何政策都有其无法面面俱到之处,如此,什么事都无法执行,国家再次停滞
不前。
我对这项政策的所预期的效果是正面的,要知道一个人唸书唸到博士,身上背负了国家许
多的投资。在实验室与教授学习的几年里,把知识和技能练好了,如果可以再学习生涯中
有增加其见闻的机会,让脑子产生冲击,对自己在思维的格局与层次上甚有帮助。
当然我认为长见识不一定得靠政府帮忙,管道很多,各方都应尝试;增见闻也不一定要去
硅谷,因为人文、数理、工程各领域发展卓越地点不同,应视国家所需平衡发展。其实每
年送往各国研究单位的名单人文、理工方面都有,因此并没有重科技轻人文的问题。最后
,学习成效与投入态度也可能因人而异,政策只能针对申请者做好审查管制,将钱放在有
把握的人身上,至于投资了的人在国外半年一年到底做了什么, 以及回国后的当下、十年
、二十年是否可以真的贡献国家,让国家取回投资在其身上的成本,这件事也甚难掌握与
衡量。但,难道这样,就不值得做吗?
在十年前,我即是拿科技部(那时叫国科会)经费(各位的纳税钱)去硅谷的一个博士生,针
对这个主题,我想用我亲身的经验来分享一些心得与看法。
我的硅谷修行路
2007年,那时候的我博士班四年级,主修的是人因工程(Human Factors),特别专注于人
机互动(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设计。正常来说,一个全职的博士生大概在二年级
就把课都修完了,剩下所有的时间都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钻研,准备博士论文的发表。对于
新手研究者的我们来说,通常一篇普通贡献的研究论文就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而且几乎
是全时准备,还不一定可以被录取。当然研究过程中,我们就从网络、期刊数据库中掌握
自己感兴趣领域的研究主题又有哪些新的发展与推进,学生生涯中也有几次出席短期的国
际研讨会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但通常就一周左右的时间而已。
在学校的期间,我除了协助教授和学弟妹们研讨研究之外,最感兴趣的是互联网方面,特
别是社群的应用。我的博士论文写的是“电脑游戏设计对使用者游玩经验与行为的影响”
,套句现在的流行话就是做游戏内容社群互动的UX设计。四年级结束,总算我把论文都投
稿到国外期刊等待审查中,期刊论文投稿了通常需要一年多的审查期,论文还未通过还不
能毕业,天天在实验室也没什么新鲜的事,所以我便想试着申请国外的研究单位,去见识
一下在我这个领域的研究机构。
准备上阵的菜鸟
科技部有一个补助博士生赴国外研究的计画(俗称千里马计画),提供国内的博士生有一年
左右的时间,赴世界各国顶尖的研究机构深度体验(交流见习、协同研究、贡献所学)。当
年申请的规则是我们必须先取得国际知名研究单位的同意书,才可以向国家提出申请。我
因为一直向往著毕业后可以到业界从事应用研究方面的工作,所以申请了几家在人机互动
(HCI)领域顶尖、而且是我崇拜及向往的企业或学术机构。包括Nokia在芬兰的研究中心、
MIT Media Lab、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PARC)、微软亚洲研究院、以及卡内基美隆
大学HCI研究所。由于我在学术论文上的表现并不杰出,所以在学术型的研究单位统统落
马,两家录取我的都是民间企业包括了Nokia 和 PARC。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 HCI的圣堂
当年时的Nokia的声势仍然如日中天,在移动电话方面的用户体验研究做的非常深入,是
我投履历申请这家企业的原因。但最后我选择加入了帕罗奥图研究中心(PARC)的电脑科学
实验室(CSL)。这家公司座落在硅谷Palo Alto市,过去包括贾伯斯、比尔盖玆、都从这个
地方获得很大的启发。连施密特都在这家公司担任过暑期工读生。PARC在1970-80年代电
脑创新能力非常的强大,PARC发展了大家熟悉的图形化使用者接口(GUI)、雷射打印机、
网络技术的前身以太网路、所见即所得文字编辑器(WYSIWYG)、也研发了个人电脑和鼠标(
读这个历史你就知道)。他的成就如同今日科技人才景仰自己到Google或Tesla工作一般
。 对我这个学HCI领域的学术新兵来说,PARC就几乎就是等于HCI的圣堂,我带着朝圣和
修行的心态去见识这样的一个传奇地方。
公司文化初体验
PARC给了我客座研究员(Visiting Researcher)的职称,我有一个独立的office,窗外每
天都是加洲的温暖的阳光,我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到公司可以淋浴后,倒杯免费咖啡才
开始工作,是一个非常友善的工作环境。对第一次在国外工作的我来说,可以获得这样的
礼遇非常开心,但心理的压力就更大了,我认为这样的待遇应该就相对代表对方对我的期
待也很高。据我同事说97%的PARC员工都是PhD,其余的就是行政人员或是技术人员。开放
式的餐厅吃饭的过程是我第一个新奇的体验,在这,每天用餐都是随便坐的自由座位,每
天都坐在不同的人面前吃饭,我比较内向,也不习惯主动打招呼,对方很常和你说Hi,所
以讲完Hi之后,我后来才明白要懂得聊天,自我介绍还可以聊聊,毕竟大家来自不同国家
,但吃饭时间大家未必想听你讲专业的事,这对刚只身工作,没有半点社交基础的我来说
,准备”生活类”的话题是一个挑战。这里的午餐交流中,我从没听过有员工抱怨公司,
每个人似乎是乐在自己的项目之中。我学习到的工作适应就是用最有效率的方式找出来新
环境中的互动规则,要调整自己,学习融入、适应和乐在你自己选择的工作。工作上的人
或事不喜欢了,工作就不会快乐,不快乐就不会成长,也就更不用说成功了。
把害怕尝试下去就是创造自信的良药
我的第一周被通知对实验室的同仁自我介绍,并分享我过去的研究主题和发现,这件任务
对我来说并不难,但想到同事都是Stanford, MIT, Harvard, UC等名校毕业的正职研究员
,他们之中的部份成员还是我平常读论文时的作者,就倍感考验的压力(就是那种怕丢脸
的感觉)。我虽然在台湾也是实验室的大师兄,代表实验室出征也不太会丢教授的脸,但
在这就我一个人而已,心里OS不知道我用尽全力顶不顶得住火力。但最后,简报的过程异
常的顺利, 大家问的问题除了有时我英文不太轮转没有捉对问题之外要多解释一下之外
,绝大多数专业的问题我都可以说服对方接受我的论点。我学到自信心的创造并不是被外
人鼓励出来的,它不会心中自己产生。我的自信是去持续和比你强的人和事多碰撞,去发
现原来我们其实也不差,那些自己吓自己的心魔自然就会消除。在专业上也就更能随心所
欲。专业领域深入钻研、独立思考、自主解决疑问,时间投入久了,专业就是你的。
硅谷的风气
我非常认同很多人说的,思考硅谷的模式无法直接复制到台湾,媒体作者也常举了许多先
进国家都学习不了硅谷,凭什么台湾可以有亚洲硅谷。导致政府政策一出,又要出来说明
不是要复制硅谷,是要连结硅谷。其实复制这件事并没有不好,看怎么定义复制这件事。
我觉得向硅谷学习这件事就像练武功你要先学秘笈、学专业你要先读前人研究成果一样。
先去体验了,才能了解,有了解了才有比较的基础,有比较的结果才有长短的发现,有了
发现才能够理解和领悟,最后找出适合国家自己的一帖良药。
如果硅谷的风气指的是科技创新的风气,那么十年前我的体验是这样的:
1. 乐于分享的自信
过去在学校的教育让我认知到,如果你有一个新的很棒的idea但还没执行,不要轻易和别
人说,因为说了万一对方跑去做了你想做的事,那梦想不就白白送给别人了?这其实是非
常保守与传统的闭门造车思维。我在硅谷那年,国家每月给我约5万元的生活费,但加洲
房价和物价高,光租一间雅房级的房子钱就花掉了一大半。房间没有冷气不舒服,夏天无
法静下心写研究,所以下班后或假日通常都会带着笔电跑去附近的甜甜圈小店点瓶汽水吹
免费的冷气边工作。到了晚上神奇的事发生了,会有许多白天在科技公司任职的员工,在
下班后带着笔电来店里,他们不是来吹冷气的,许多人会观察并随机的找人聊天,会分享
他们正在想的软件或网络方面的创业题目,问问你的意见,也聊聊你在做什么,希望交流
想法,甚至找到可以利用下班一起合作创业的对象。那些人认为,只要有想法、有程式开
发能力,每个人都有机会像祖克伯一样成为下一个成功的网络创业者。这样的DNA这几年
在台湾推动的很好,台大车库计画、交大清大组织的AUCC、以及非常多大学生自发性的活
动,都带起了“分享风”,是非常好的良善循环。
2. 敢于判断的勇气
我们台湾人给人的印象就是讲话很nice,客客气气的,有人会说这是有礼貌、软实力。但
实情是许多人不敢说真话, 原因有两种,一种是自信问题,你不知道你说的是不是真的
,怕讲错所以不敢说;另一种是勇气问题,即使你有想法,你也没有勇气挑战或得罪你的
同事或上司。这样的沟通对组织面来说很是糟糕。在PARC工作的一年,我一开始就是nice
的互动方式,但我发现没想法原来才是最容易让人看不起的,你会像个安静的隐形人一样
和大家跟进跟出,怎样都会觉得不自在。后来我慢慢调整自己,适度的发表意见,这种怕
说错不敢讲的心态一开始是自信的问题,久了就变成了习惯,非常可怕。就例如在台湾老
师问问题都没有人想回答,在这里,养成随时发表自己的想法,特别当你有独到的见解时
,更能受到大家青睐的眼神。但这议题和文化很有关联,这方向也是我认为值得学习但短
期不容易复制的西方元素。
3. 重新挑战的毅力
研究所的训练是让人具备有独力思考与问题解决能力,而博士生的训练更应该是在发现与
洞察值得被解决的问题。在工作期间,我负责执行整个研究工作数据收集与分析的部份。
数据收集是执行性的工作,在这之前得要确认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问题确认了,才会有
执行的任务产生。我们的研究团队当时执行一个游戏人际互动的主题,在整个研究架构的
思考花了7-8成的时间,期间提案修正多次,主管和成员们在面对把旧的规划案抛弃否决
时的心态并不是“好可惜,我们都做了那么久那么多了”,而是“好棒,我们想到一个比
原有题目更好的主题”。这样探索最好的答案,未必是硅谷独有的DNA,也许是科学带给
研究者的训练思维。再聪明的团队洞察问题和解决问题都需要时间,如何真诚的面对过程
中的失败,开心的重新再来,除了是个人在做事的态度之外,很重要的是外部环境是否在
资源与时间上支持这样对极致的追求。我们的组织,不论是公司或学校,常设下许多的
KPI,必须在特定的时间达成特定的事情。有着这样的限制存在,人们就必得要在”个人
存活问题”与”追求极致道理”之间去做选择,人性始然,无怪乎许多社会的现象也由此
而生了。
回国之后的一系列尝试
PARC的工作提升了我在专业上的能力和胆识。但我在和当地社群、甜甜圈小店里认识的朋
友,更让我有无限的勇气,那个敢试一把没什么损失的傻胆。2008回台,2009准备完成毕
业手续和当兵。当时Facebook都还没开始红,我在社群互动上的研究领域让我思考,市场
上有承载真实世界友情的社群平台,而且在美国如此成功 ,但怎么没有游戏专属的社群
平台?我定义国内主流的论坛是交流资讯,玩家在游戏中的情感交流需要另外有一个社群
的服务,所以那时找了10位朋友、学弟妹,共同创造了英雄部落游戏社群。网站虽然连不
上了,但一些网络的网页还留着零碎的记忆,当然做研究和做生意是两码子事,我们努力
了2年半左右公司金流控管不良而结束。2011年当年和我们同时在IDEAS Show发表的,包
括AccuPass, EZTABLE, Pinkoi, Pubu等公司,现在在都相当成功。
创业这件事对我来说太难了,但我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热情与快乐,每一次的尝试都是成长
的。后来也陆续加入了Kissbambam (一个Facebook游戏化交友应用)、Pomics (中研院发
展的照片变漫画系统)、xBeacon (室内导航与近场广告服务)、Saihu.io (线上技能分享)
、SmartDiaper (物联网的智能尿布)、Acadeck (将复杂学术理论以易学的卡片app呈现)
、以及最近正在做的Quants.ai(股市社群)、及台股大数据 (一个Line bot股市社群应用)
等项目,我一直在尝试出离成功更近的路,不确定可否达成,但这过程是好玩的。
好玩的点在你心中如果有一件你很想实现的事,希望你经手的设计项目、发展的技术可以
改变人们生活上的一些什么,那麻一来你就会找到各种资源来自我学习和成长,这些经历
引导我自发性的学习,不管请教别人、看TED、上Udemy, Coursera等课程。老实说,这个
年代似乎找不到什么事是学校教得来网络不能教的。很奇妙的,我是管理学院毕业的学生
,工作都是资讯应用方面的,现在在设计学院教书。我不确定是不是硅谷和PARC带给我这
种打不死依然向前的尝试,让我一直尝试网络的服务发展与市场验证。也许我还不知道在
创业这件事上做什么才会成功,可是我已非常清楚做什么一定会失败。就多试几次,失败
没什么成本,大不了重头再来,我现在也是这样教着我的学生们。
去硅谷对博士生的好处
一个台湾工程师说“硅谷待3年,抵过台湾30年!”我并不觉得我去了一年有感受到十年
的成长,也许每个人的体会或感受不同,我的感受是获益良多,也许大家可以看看这件事
,对其他博士生的感受与成长如何,再来下定论。政府一个大型建设花了上百亿还无法顺
利完工,一个博士生到世界各国各顶尖的企业与机构深度体验,每人一年花政府60万。其
实如果少一个不必要的大型建设可以带来上万个可以发挥影响力的种子埋在社会各个角落
出力,那也是一种对未来的长期投资。立委担心钱花了,人才培养好了,最后人才跑去国
外甚至对岸工作,其实这样又如何呢?这些人才功成名就,在国际媒体上被报导时,不也
创造了更多大家口中的“台湾之光”。
在硅谷我只待上一年左右,我不能说我有硅谷的DNA,充其量只是去感受和体验一个文化
,只能用一个外人的角度去观察我们和硅谷之间的差异。我非常有把握的认知到双方的差
异不会是在专业技术上的差异,不要说我们专长的硬件,就算是在软件方面,台湾的技术
也不会落后。这之间的差异是“思维”,而所有人脑内的思维影响了行为,所有人行为表
现的整体现象就是文化。所以要改变文化必得先从思维的改变开始。但思维是我们从小到
大根深谛固的,那些怕做错、没勇气、不分享、不敢梦、只敢想(不敢做)、炒短线的思维
,是成长与学习环境造成的,所以我们才要去改变。
有人说,不必要学习硅谷,台湾根本的问题主要是台湾就业市场低薪、福利不佳,所以无
法吸引优质的国际人才。我认为无法吸引国际人才来台工作或是无法留住国内优秀人才的
确是很重要的产业问题,政府透过企业补助、税法优惠,的确可以改善就业环境,真的可
以在台湾创造优秀的人才与工作文化,优秀的人才可以刺激我们的“思维”帮助我们的年
轻人在思维上做根本的提升。但这只能是政府药方的其中一帖而已。而且现实是,劳资角
力很容易令政府两难,就过往的经验这些事不会马上就发生,最好的良帖未必能最快实践
或产生最大的影响力。也因此,我们必得有第二帖、第三帖、更多帖的好的药方多管齐下
。科技部提的三个药方,厚植专业、鼓励创新、人才培育;教育部近期提出终止评鉴的作
为,也许不是那个最完美的药方,但政府都已企图在找出好的药方。当然,资源投入了不
见得每帖药方都有效,但总是在找到更好的药方之前我们不能停止。而且,这些过程中我
们大家所尝试的,从错误中所学习的,藉成功有所成长的,都帮助我们一点一点的前进,
再加上时间带来的积累,其实回首看看过去与现在,我们彼此之间多少都是进步。只是速
度也许不够快,成效也许不够大,也许这一代来不及改变完全,但我们必须做点事去埋下
下个世代的希望。
只挑一支政策出来PK都是薄弱的
每个产业的先进国家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就像许多国家会派人来台湾和我们学习农业、
制造业。我们今天不要把问题放在花钱送去博士生硅谷这个点上,应该跳脱架构来看这件
事情。过去二十年,我们靠制造业和半导体产业站稳全球,但近十五年来软件和互联网的
产业,台湾相对对岸及美国是更为弱势的。如果物联网、工业4.0这些硬件、软件、数据
结合的产业是我们国家想要在既有的制造业优势上推进的产业,那我们向硅谷、向中国大
陆这些互联网及软件产业比我们先进的国家取经,又有何不可呢?
立委或名嘴们只从一个部会的政策中挑出一个政策来PK,无论怎么说那个单一的政策都会
是簿弱的和不周全的。部会之间、政策之间的政策必须要全面地综合思考,才可以真看懂
政策,才能真的为国家提解方。懂了再来批评、指教、建议才会精准和有意义。更重要的
是,我们要有耐心,不要用期待这是一剂“特效药”的心态来看这些政策,不要忘了过去
我们在太多急就章中决策中已经浪费太多资源。
每天在看网络新闻以及新闻下面的留言,我深深觉得网络上应该多一点建设性的声音,特
别是拥有众多支持者的意见领袖们,你们的言论必得要有建设性,建设性的声音不是自我
感觉良好的正能量,而是客观的去讨论。国家需要进步,能够改善的点很多,就业面、教
育面、经济面,大家其实已经都知道问题存在了。现在的媒体传播速度太快,没有好的见
解与想法,传播的都是漫骂与抱怨的话, 无怪乎整个网络社会形成仇富、酸民文化。真
的,”这世界不缺抱怨,缺解决的方法”。
政府政策在记者会中被宣读与说明,主政者及幕僚们不可能没有思考过就敢对外公告,且
每个议题专业不同,深度不同,记者们未必能对每个领域的主题的了解都掌握得宜,在记
者Po文点击率被当做竞赛指标的年代里,媒体人也有吃饭压力,报导怎么能不写出一个吸
引人点阅的标题。再者,光是几个网络新闻的解读,怎么可能完整陈述一个政策的想法。
网络意见很自由,但也许大家可以练习看看,讨论可以不要是”你们这样不好”而已,我
想人们更期待听见”什么样叫好?”、”要怎么才能好?”的建设性言论。今天政府提的
是他们尽力思考后觉得好的政策,你如果认为你的政策比较好,应该要具体的提出来,我
想人们都会看、会思考。拜托,我们现在的社会真的太需要”可以解决问题的人”和”卷
袖做事的人”。
若你和我一样期待自由媒体内容的改变,
欢迎分享这篇, 分享时加上你的想法,
才能更多人了解和看见
温明辉
profwen.com
作者: kuninaka   2017-02-12 19:17:00
推,期待能在现台积电推,期待能再现台积电
作者: hunt5566 (556678)   2017-02-12 19:17:00
太长不看
作者: lopic (豆ㄦ)   2017-02-12 19:17:00
赶快推 让别人以为我看完了
作者: jumpakira (阿基拉)   2017-02-12 19:18:00
赶快推 假装看很快
作者: james732 (好人超)   2017-02-12 19:19:00
字太多了QQ
作者: AceDuck (乡民)   2017-02-12 19:19:00
把人才送给别人 确不自己想办法打造硅谷 脑包政府
作者: Justinqqqq (4Q)   2017-02-12 19:21:00
推。
作者: duanlinn (dulinn)   2017-02-12 19:25:00
推推
作者: ciswww (Farewell)   2017-02-12 19:26:00
送去硅谷培训只有半年~一年 并非"把人才送给别人"相反的反而可能把新观念从硅谷带回新竹
作者: kuninaka   2017-02-12 19:28:00
为什么是新竹??
作者: G888888   2017-02-12 19:29:00
一句话,为什么要回来?
作者: greg7575 (顾家)   2017-02-12 19:29:00
好长的心得文。kpi有到吗
作者: ojamajo123 (小ber)   2017-02-12 19:29:00
想复制硅谷光只靠政府不可能的 ,台湾教育就是教你有想法也吞下去 别讲话最好
作者: valenci (birdy)   2017-02-12 19:30:00
我觉得要从教育改起,不过台湾不太可能放弃考试导向。
作者: ciswww (Farewell)   2017-02-12 19:30:00
也可以不是新竹
作者: ojamajo123 (小ber)   2017-02-12 19:30:00
不只学校这样搞 企业社会家庭都是
作者: lin802311 (yes543)   2017-02-12 19:30:00
作者: ciswww (Farewell)   2017-02-12 19:31:00
移民的比例较低(与在台湾念学士的学生相较)
作者: valenci (birdy)   2017-02-12 19:31:00
看过google力推去阶级的公司文化,Pixar也是。看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很难。因为人的天性就是倾向阶级化。
作者: ciswww (Farewell)   2017-02-12 19:32:00
为什么要回来是理由,但结果是大部分回来
作者: adon0313   2017-02-12 19:32:00
强的早出国了 留在台湾....
作者: valenci (birdy)   2017-02-12 19:33:00
教育过程就是努力磨练“考试技能”,并未着重思考、解决问题、沟通、合作等。看多了美国商管书,再看台湾某些老板或学者说话,简直看不懂他们到底在想啥。例如一个大型连锁一方面想积极扩点找不到人却又不肯提高待遇,没有想过这样会影响扩张,丧
作者: LNGOGO   2017-02-12 19:35:00
说了半天 国家花钱栽培你 你回来还是去大学当安稳教授 呵
作者: curious171 (curious171)   2017-02-12 19:35:00
作者: valenci (birdy)   2017-02-12 19:36:00
失营收增加的机会。另外很多老板都没想过离职率高的成本
作者: corydora   2017-02-12 19:41:00
值得一推再推的见解,每个领域的人都看一看,想一想,
作者: mike0lee2006 (齁齁齁齁)   2017-02-12 19:42:00
作者: corydora   2017-02-12 19:42:00
对自己,对他人都有助益。谢谢 温教授
作者: dragon988   2017-02-12 19:50:00
推~台湾媒体内容急需要改变,正面力量才是王道
作者: Myfun (So Good)   2017-02-12 19:51:00
有经验的专业文,给推!
作者: larrysu   2017-02-12 19:53:00
作者: tpcrk (p p )   2017-02-12 19:55:00
专业推~谢谢您的分享
作者: marderly (AMeiZING!!)   2017-02-12 19:56: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