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realtw (realtw)》之铭言:
: 李自成打败明朝
: 统一全国指日可待
: 结果吴三桂叛变 打开城门放清兵进来偷袭李自成
: 导致李自成一路败逃
: 给满清摘了果子
: 如题
: 如果吴三桂没有开城门
: 没有叛变投奔满清
: 而是归顺李自成 继续镇守山海关
: 满清有可能统一天下吗?
“叛变”一词大有问题
吴三桂又不是李自成的部将,哪来的叛变一说?
吴三桂当时的情况是
崇祯皇帝已经自缢、明朝已经灭亡
他孤军悬于前线,很快的后勤军饷粮草都会断绝
因为他原本的大后方已经灭亡了
不用谁来打,失去后勤的军队自己就会GG
夹在两军之间,他只能二选一,看是要倒向大清还是大顺
最后他选择大清,最现实的原因当然是李自成白烂,没等吴三桂答复就进攻山海关
吃了败仗的吴三桂当然只能马上引清兵入关助阵
吴三桂的军队是身经百战的正规军,但仍然败给大顺的农民军
这当然有几个原因
首先是“后方变前方”
吴三桂的军队原先的任务,是倚势长城和地势,抵抗来自北方的八旗
阵地北侧是长城、位处燕山山脉,地势非常险要
但南面却是一望无际的海河平原,根本无险可守
而且也不是一直以来官兵所习惯的作战模式
再来,南面与大顺军作战的同时
北面又要维持一定的兵力来抵御八旗
形成兵力分散,同时也是两面夹攻的形式
原先只要全力守住北侧就好
现在又要守住北侧、又要与男厕,啊不是是南侧的大顺军打仗
孙子兵法说
“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吴三桂当时就处于这种无所不寡的极不利形势
最后,士气的低落也是问题
明朝灭亡了,这本身在情感上当然是一个极不利于士气的因素
毕竟国家都亡了,那自己到底是为谁卖命为谁打仗?
更现实的问题是,全军将士都知道后勤已经没有了
只要部队里库存的粮草消耗完,全军就只能一起等死
这种“看不到活路”又“不知道为谁而战”的状况
绝对足以使再精锐的战士无心再战
当然,全军将士的生存,是吴三桂选择倒向大清的最现实问题
但以事后诸葛而言,其他几种因素看来,大清也是远比大顺更好的选择
首先是在君臣大义上,大顺是明国境内的叛军
而大清是邻国
他和大顺有灭国之仇,虽然大清是昔日的敌军
但归顺大清还可说是借其力报亡国之仇
选择归顺叛军,恐怕才是真正的叛变
其次,大顺军的军纪实在是不太好
也只有刚进北京时当了几天乖宝宝,几天后烧杀掳掠没少过
很难说得上是一个福国利民的政权
但从后金建国起,八旗已经在关外立国数十年
维持了境内安定的秩序、国力蒸蒸日上,显然是个在治理上比较成熟的政权
加上关内除了大顺,还有打到哪屠到哪的张献忠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武装势力在大乱斗
大清相较于大顺,也是一个比较能建立起社会秩序的选择
清兵入关时,也打着“必灭贼出民水火”的号召
以当时看来,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以恢复秩序,也较为名正言顺
在吴三桂手下官兵的情感上,大清只是昔日的对手
但大顺却可能是把自己抄家灭族的仇人
这恐怕也是吴三桂一开始举棋不定,一时无法决定该归顺哪一边的原因
至于吴三桂若不开山海关,清兵能不能入关?
我认为可以,只是迟早的问题而已
农民军的战力远不及吴三桂的正规军
更何况,恐怕只要吴三桂晚个几天引清兵入关
多尔衮自己就会趁著吴三桂被大顺军打成半残甚至全残的时候趁势进攻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可能也是很清楚的看到这一点
再拖下去只有GG而已,既然李自成已经打来了
那不如趁早开外挂引清兵入关,不但自己能混个平西王来当
还能保全手下全体将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