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Qlair (公正客观的中肯伯)》之铭言:
: UBER说他是新兴商业模式,请问哪里新兴了,它不就是叫车app,叫车app大车队早就有了
: 吧,哪里新兴了
: UBER说他跟出租车不一样,他是叫车后按距离收费,啊这不就是出租车吗?
: 现在UBER拍拍屁股,司机求助无门,啊这不就证实了当初说的吗?
: 台湾人真的超抖M
Uber事实上是一种运输交通方式的革新,有的人会说为什么不就叫计程
车就好了,这不就合法了?但这其实就不是Uber了,存在的价值也不是
那么大,所以Uber选择退出。
我个人对这件事并不存在立场,只是就事论事,其实Uber在美国也是有
很大争议,只是美国是联邦制,所以权限是下放到各州各城市的,在美
国可能多数的地方是合法的,至少可以确定加州是如此,因为这确实是
对人民有好处的。
Uber的习惯就是让人民体验到这个的好处,然后逼迫政府开放,确实也
获得很大成功,包括中国大陆已经全国法定开放。不过这一套在台湾有
困难,最主要执政党把出租车司机列为重要支持者,不可能不顾及他们
的利益,Uber也只能退出,不过短时间内也创造1,500万次搭乘业绩。
Uber的真相在下面:
很推荐使用新兴起的Transportation Network Companies如Uber.com优步(发音乌ㄅㄜ)
或Lyft.com交通网络公司Ride-Sharing车辆共享商业模式,手机软件让一般民众也能担任
出租车司机,费用通常比一般出租车便宜许多。因为vehicles per capita人均拥有车辆
,街头出租车稀少,这些共乘服务反而更快更方便。叫车的时候车子在那条路,要几分钟
到都一目了然,价格公开透明,搭完后自动扣款,自行设定小费,直接下车不用再花时间
刷卡,或付现金找钱给小费。能让乘客依评价选择司机、车种,或评价司机。公司可以停
止和评价差的司机合作,要求注册、车辆检查、保险,也可以监控顾客,相当受到欢迎。
这不只是没有车的游客可以用,就连有开车的人也可以用,像是参加热门活动如跨年、游
行、比赛等,或是到困难停车的景点或购物街道,搭乘Uber或用Uber来接驳。Uber还经营
如UberEATS送餐服务,轻松线上点餐叫外卖回家。这些服务在加州偏远小城市或外州城市
可能没有,不是全美到处都有。
第一次搭乘Uber可以搜寻折扣码,常有折扣甚至免费第一次搭乘的促销,搜寻Uber Fare
Quote可以查费率。在LAX机场使用Uber需从Lower Level下层Arrivals入境坐电梯到
Upper Level上层Departures离境叫车,App软件会告知,先找航厦两侧Ride Service标牌
输入标牌字母号码,接送都在同一层。Uber以车计价,普通车乘客上限四人,SUV运动型
多用途车上限六人,人数不影响费用。UberPool共乘是最便宜的费率,人数上限二人,路
上会接驳其他乘客。Uber计价是按车种、距离、时间、供需等来计算,因为Uber费率要看
供需,当尖峰时刻需求量大时,系统会调涨费率,也就是需求很高但供给很低的时候,
Taxi出租车因为采取固定费率,所以有可能会比Uber便宜。但是在美国这种时候出租车是
不容易找到的,在经济学上属于供需失调的情况,并不代表搭出租车真的便宜,因为你要
花更多时间去找,时间就是金钱。但因Uber叫车速度快,市场效率高,费率高吸引更多
Uber Driver驾驶上路运送需要服务的人,许多出租车驾驶也兼营Uber,因此价格会压低
,而乘客搭乘前也会事先知道报价。因为参与Uber的人越来越多,所以Taxi和Uber的价格
比较倍数应该会差距越来越大。
这是一个新时代的观念,关系著国家竞争力,共乘增加移动速度、降低成本,就能创造竞
争优势。共乘降低价格、使用方便快速,更多消费者利用,司机也能从此获益,特别是偏
乡地区。而使用Ride-Sharing比Taxi出租车更为安全,不必在街头等车拦车,意味着在司
机抵达前都更有保障。且整个行程位置时间司机资料都被自动记录控管,包括上车地点、
目的地,这比随机坐出租车更有保障,也确保驾驶选择最快路线。出租车制度缺点在于缺
少退场机制,例如当司机态度恶劣、对乘客大小声、抽烟嚼槟榔、危险驾驶时,乘客缺乏
制衡管道。因此容易藏污纳垢,不时传出司机与乘客冲突的新闻。研究并证实
Ride-Sharing降低酒驾发生数量,保障行人行车安全。美国比较开放,很快就接受这种创
新的运输方式,在亚洲地区就相较困难,有各种各样反对声音,这是美国竞争力所在。另
外LA有不少华人机场接送服务,查询ccyp.com的Airport Transportation Services机场
接送服务等,或询问旅馆是否提供免费机场接送,有时甚至Hostel青年旅馆也有提供。
转载:http://calasf.blogspot.com/2007/05/los-angeles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