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海豚吃鱼让渔获减少?失去白海豚可能会让渔民更头大
http://pansci.asia/archives/flash/110833
国立中兴大学、 国立台湾大学以及国立中山大学所组成的研究团队,经过三年研究发现:当台湾西海岸、濒临绝种的中华白海豚(以下简称白海豚)数量下降时,虽然海洋中、上营养阶层鱼类, 如食鱼性、杂食性及底栖鱼类的数量会增加, 但也可能同时减损了其他食浮游生物与食底栖动物鱼类及蟹、 虾等大型高经济价值无脊椎动物的数量, 反而导致看不见的经济损失。
林幸助提到,白海豚以白带鱼、花身鸡鱼、海鲇、石首鱼、 黑棘鲷和灰鳍鲷等鱼种为食,而这些鱼会捕食其他底栖食性鱼类, 以及远海梭子蟹与长角彷对虾等经济物种。当白海豚减少时, 捕食虾蟹的鱼类数量增加,进而造成虾蟹的减少。
研究团队在 2012 至 2013 年间, 以浊水溪口至新虎尾溪口间的西海岸海域为研究区域, 整合野外资料,建构台湾西海岸食物网模式。结果发现, 食物来源的多寡很明显影响白海豚的数量与分布。 新虎尾溪口因为营养多,浮游藻类生产力较高,有较多的浮游动物、 大型无脊椎动物及鱼类,因此吸引白海豚前来觅食, 而成为白海豚的分布热点。这也是新虎尾溪口附近海域, 白海豚数量较浊水溪口多的原因。
林幸助指出,食物网模式分析的结果, 显示白海豚是位于台湾西海岸生态系链的关键物种, 即使物种数量只有小幅度变化,也可能会造成生态系其他海洋生物数量的大幅改变。 虽然白海豚数量减少,白海豚的食饵,也就是中、 上营养阶层的鱼类数量可能因而增加, 但其他高经济价值的鱼虾蟹数量会随之下降, 渔民不一定能因此受益。
因此, 白海豚在台湾西海岸生态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实际上是在维持各物种间的平衡关系,万一白海豚因保育不力而消失, 西海岸生态系或许将因食物链瀑布效应之连锁反应而导致大崩盘, 其后果将难以预料,此生态恶果也难以逆转。
而依周莲香教授于 2007 至 2010 年间用照片辨识做白海豚进行调查,共辨识出 71 只不同个体, 目前白海豚族群数量已不到 100 只,且仍在下降中, 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定为极危物种, 白海豚保育刻不容缓。
林幸助指出,此研究成果显示,只要渔民能稍作调整, 以其他食浮游生物与食底栖动物之鱼类,以及蟹、 虾等大型高经济价值无脊椎动物为主要渔获对象,双方各取所需, 白海豚与渔业活动其实是可以共存的, 也能维护西海岸生态系统的永续。
该研究由台塑集团支助研究经费,由国立中兴大学生命科学系林幸助教授、 国立台湾大学生命科学系周莲香教授以及国立中山大学海洋科学系陈孟仙教授共同完成, 成果已发表于 10 月 25 日出版的国际期刊 PLOS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