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docid=103969855
两岸/张亚中:身分认同决定两岸和战
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亚中19日在中国时报发表专文指出,每个领导人
都会强调他的目标是为国家维护安全和平、为人民谋福创利,但是正如同佛法有
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可达彼岸之论、西谚有条条大路通罗马之说,各领导人可能有
不同的治国理论、制度选择、治理路径。但如果心念不对,所有法门皆为无明,
难达彼岸;如果方向错误,所有路径必为歧路,离罗马愈来愈远。
如果从对两岸和平交流的期望来看,习近平与蔡英文的距离其实没有多远,甚
而是毫无距离。他们都希望两岸保持好的互动,促成好的关系,让经济繁荣发展
,民众和平相处。但是他们两人有一个根本的差异,即“身分认同”的不同,这
个差异影响到他们对两岸关系“本体论”的看法,也影响到了彼此两岸政策的“
方法论”,而使得双方原有的期望呈现不同的“结果论”。
研究国际关系者总是冷冰冰地看这个世界,他们都肯定安全与利益在国际关系
中的重要性,但是,无论是强调提升实力的现实主义,或是追求互惠合作的新自
由主义,都是从“唯物”思维去建立论述或制订政策,而忽略了“唯心”思维的
重要性。从“唯心”思维来看,将对方视为“敌人”、“对手”、“朋友”,或
“家人”等不同对象时,其做法一定不同,最后不仅会有事倍功半与事半功倍之
差,甚而会有徒劳无功、关系恶化之果。
“认同”是一种唯心的思维。用白话说,认同就是“告诉自己我们是谁,告诉其
他人我们是谁,告诉自己其他人又是谁”。不同的认同会产生不同的国家利益认
知,导致采行不同的政策与作为。举例来说,二战以前的德国,认同自己要做“
欧洲的霸权”,但是二战以后的德国认同自己是“欧盟的干城”,德国对国家利
益的认知不同,战前战后政策也完全相异,欧洲也因德国不同的自我认同而有不
同的面貌。
习近平与蔡英文目前最大的差异就在于“身分认同”的不同。习近平对于身分
认同的立场是“两岸都是中国人”,但蔡英文所属的民进党则不承认自己是中国
人,而只是台湾人。习近平认为两岸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亲关系,蔡英文所属的民
进党则坚持《台独党纲》,不放弃分离主义的思维,蔡英文在520的就职演说中
强调要重建“原民史观”,其意就是要去中国史观,让两岸形成不仅是“一边一
国”,更是“一边一族”的两族关系。
今年大选,蔡英文及民进党大获全胜,误以为民进党所主张的“身分认同”就
应该是全民应有的身分认同,任命基本教义倾向的文化及教育部长,就是希望强
化民进党的“去中国化身分认同”。不惜以违反法理的方式摧毁中国国民党,其
意也在希望彻底割裂台湾与中国近现代史的唯一政党连结。民进党用心用力越重
,也让自己越陷越深,“去中国化身分认同”成为一条越难以回头的歧路,而其
结果不仅是习近平与蔡英文的距离越来越远,也是大陆与台湾的距离越来越远。
今年11月的“洪习会”中,习近平脱稿谈话称:反台独是基于中华民族的民族
主义立场,大陆13亿人不会答应台独,如果共产党不处理台独,“中国人民会推
翻他们”。习近平透过这次的谈话,已经不再是以民族大义为诉求,而是以共党
政权安危来提醒蔡英文。习与蔡两人在身分认同的一线之隔,有可能成为未来和
与战的一线之隔。
持有不同的认同,不仅难以众志成城,更难建构同样的目标。台湾内部因为民
进党的追杀而难以团结,两岸关系也因为民进党的执著而出现根本的不信任。在
身分认同没有交集的情形下,即使两岸交流能够暂时不让距离走得太远,但终究
会使两岸处在危局之中。
“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人不转念转”。要解决目前的两岸僵局其实一点
也不难,蔡英文的一念之转,可以化解台湾的蓝绿认同争议,更可以让她与习近
平的距离不再是海天一线,而是桑田埂间的一线之隔而已。蔡英文的一念其实很
简单,只要是以“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两岸兄弟/姊妹一家亲”的身
分认同,并且放下台独分离主义,不就可以让两岸从干戈之险化为玉帛之美吗!
(吴灵芬编)
【中央网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