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jjimonkey (磁浮牛车)》之铭言:
: 如题 有些句子 像是
: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 要解成不以物己喜 不以物己悲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 要解成
: 句读之不知 或师焉 ;惑之不解 或否焉
: 还有一堆更神秘的句子
: 那么编教材的人到底是怎么看出这些句子要解读成这样的呢? 难道是观落阴去问作者吗?
: 怎么小鲁什么都看不出来QQ
肥宅的历任国中老师是国文老师,他们都有大概提过。
首先古文一直都有人在研究和注解,只要你的文章(废文),是当代最潮,当代就有人会去研究你,然后可能又有下一个人,会去研究那个研究你的人,就这样传承下去。
例子:
假设我写一本<<民国肥宅集>>,然后成为最潮又能流传千古,而且里面都用乡民字眼,就一定会有人来研究这本书,然后出个注解集,因为下一个朝代不一定能看懂我写的某些名词,假如提到obov,下一个朝代的人不一定知道他谁,所以知道注解的重要了吧。
不然各位一开始知道孔子讲的一堆文言文是什么吗,汉字这么多,又能引申一堆意思,我就不信有多少人第一次没看注解能读懂。
所以一个朝代传朝代,可能就从
当代的语言习惯→下一代的→...→现代的语言习惯
这是肥宅的国中记忆,穴穴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