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体来源:
德国之声
2.完整新闻标题:
专访:“我们‘老’移民甚是心忧”
3.完整新闻内文:
40年前,巴桑姆‧替彼从叙利亚移民德国。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他表示,解决难民问题
不能单从道德的角度出发。他批评德国接收难民不设上限的做法缺乏理性。
http://www.dw.com/image/0,,18857067_303,00.jpg
德国之声:去年德国总理默克尔面对大规模涌动的难民潮提出了“我们办得到!”很多德
国人都用实际行动积极支持参与“欢迎文化”。现在一年的时间过去了,你如何评价“欢
迎文化”的成效呢?
巴桑姆‧替彼:马克斯‧韦伯说过,政治家承担著三项义务:一,责任感;二,分寸感;
三,务实的热情。我觉得默克尔既不讲究分寸,又没有责任感,同时还缺乏务实的热情。
“我们办得到”这是一种口号。口号可以好也可以坏,我对这样的口号没什么兴趣。我感
兴趣的是这一计划的背后是什么。不过,我发现这儿根本没什么计划。7 月份默克尔因为
德国境内发生一系列恐怖袭击案件而中断休假返回柏林。您以为默克尔学会说话之前先理
性地想一想吗?她说了什么?她说的还是:“我们办得到!”这话说得太让人大跌眼镜了
。当时我甚至在想,我到底生活在什么样一个国家?叙利亚人都会比德国人理性得多。
德国之声:您觉得默克尔应该学到些什么?
巴桑姆‧替彼:默克尔应该知道,去年全世界范围内的难民数量为5800万人。根据联合国
统计的数字,今年全球难民人数更会增至6530万。绝大多数难民分布在非洲和中东地区,
他们都希望能来欧洲。而这却是一个问题。我可以接受100万、200万、300万难民,但是
我不可能接受6500万难民。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我们不能光从道德的角度出发,而是
要看到现实的政治情况。政治不能被道德化。政治是什么?就像马克斯‧韦伯说的,政治
是钻厚木板。但是默克尔根本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接收难民应该在一定的承载能力范围
之内,但是默克尔说,按照基本法德国接收难民没有上限。您能给我找出来哪项法律是写
清楚数字和比例的吗?我觉得自己简直让人骗了一样!“我们办得到!”这不是解决问题
的方法,这只是一种道德认知。
http://www.dw.com/image/0,,19228885_404,00.jpg
Professor Bassam Tibi 政治学者巴桑姆·替彼(Bassam Tibi)
德国之声:您本人在叙利亚出生。60年代初来到德国。那时候您只有18岁。您难道不应该
为德国表示愿意接受叙利亚人的热情感到高兴吗?特别是对这种不设上限的热情?
巴桑姆‧替彼:我是个理性主义者,我不是什么道德家。几天前我在格廷根认识了大约10
个叙利亚人。我和他们聊过。其中两个大马士革人我特别喜欢。他们俩都是16岁的时候来
到德国,现在18岁了。他们现在还在上学,以后想学一门职业技能手艺。这俩人都是正派
人。跟他们分别的时候我跟其中一个人说:“别忘了,上学永远是最重要的事。你要把高
中的课程完成,然后去上大学,德国人会好好待你的。”我拥抱他们,并且表示欢迎他们
来到这里。
不过今天早上我也碰到了穆斯林兄弟会的人。他们想在德国建立起神权国家。我对他们说
:“你们现在能在这儿,你们应该学会感恩。你们不能强迫德国人接受你们的意识形态。”
然后那些人就问我:“你是不是穆斯林?”我说是。他们又说:“世界是真主的财产。德
国也属于安拉。安拉把德国送给我们。在这里我们将使用真主的法律!”这不是我在大马
士革接触学习到的宽容的伊斯兰教。我现在的经验是,有好的叙利亚人,他们懂得感恩,
他们想学习,想取得成就。但是来到德国的叙利亚人当中也有一些伊斯兰分子。他们想在
这里散播一些德国基本法根本不允许的东西。
我们不妨把目光投向法国。在那里穆斯林融入的问题和国家安全问题被平行分开来讨论。
对待那些宣扬暴力和伊斯兰主义的人只能使用安全政策。而对于接受遵守法国宪法的穆斯
林法国人献上的是拥抱和欢迎的态度。欢迎文化并不是不设界限的!
德国之声:很多难民不只是想来欧洲,他们更是目标明确的就是想来德国。为什么德国这
么吸引人?
巴桑姆‧替彼:今年3月和4月我作为教授去过开罗的美国大学。就连开罗街头的乞丐都知
道,去了德国就可以得到住房,每个月都可以领到钱,可以享受很多。他们以为他们可以
不带任何有效证件的情况下就去德国。到了德国他们就可以申请难民,即便难民申请被拒
绝了,也可以获得容忍居留,然后可以继续享受德国社会的福利。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
干出这种事。这种情况在德国还能继续维持多久呢?社会安定还能维护多久呢?我的朋友
圈里大多是外国人:伊朗人、阿富汗人、土耳其人。我们这些在德国生活了多年的外国人
现在很担心。我们甚至心怀恐惧。我们怕什么?我们怕今天的德国好人明天就会变成新纳
粹。如果那一天来了,我们就遭殃了。
http://www.dw.com/image/0,,19432083_401,00.jpg
Angela Merkel Bundespressekonferenz 我们办得到!
德国之声:您具体担心什么?
巴桑姆‧替彼:我非常敬重的德国哲学家赫尔穆特‧普莱斯纳(Helmuth Plessner)和法
兰克福学派成员之一狄奥多‧阿多诺(Theodor Adorno)都是犹太人。他们两人都说过:
“德国人摇摆不定,最终总是落到极端分子的手里。”您看看马勒(Horst Mahler),最
初他信仰的是红军旅(注:60、7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一支左翼恐怖主义组织),可现在呢
?他加入了国家民主党(注:极端右翼政党)。
德国之声:我们再回到移民的话题。您觉得德国出现两个平行社会的的风险有多大?
巴桑姆‧替彼:这已经不是什么风险了,这早就成为现实了。政治家应该能从三个层次考
虑问题。一是看到问题,二是积累事实,三是找到解决办法。历史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
例如1975年到1990年长达15年的黎巴嫩战争。战争期间成千上万的黎巴嫩难民来到德国。
我的一个非常优异出色的学生就是黎巴嫩人。他小的时候和父母一起为了躲避战乱逃到德
国来。他现在在德国的政府机构担任顾问。他比很多德国人都更忠诚于基本法。这是好的
例子。但是反面例子呢?您去趟柏林就知道了。在那里您可以找到一个小型的黎巴嫩社会
,里面藏污纳垢,贩毒、卖淫、各类犯罪,无所不用其极。就连柏林的警察都不敢去那里
。
德国官方可见是从历史当中什么也没学到。我从这些天的经验看出,现在刚刚来德国的这
些人当中,比如叙利亚人,有些人愿意接受德国的基本法,他们想成为德国社会中的一员
,他们想在这里参加职业培训。但是也有一些叙利亚人是伊斯兰分子。他们想在这里传播
极端伊斯兰主义。我们必须学会区分对待他们。难民中藏着犯罪分子,但他们当中也有一
些在战争中遭受严重心灵创伤的人,我们应该去帮助他们。
政治学者巴桑姆·替彼(Bassam Tibi)于1973年至2009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担任国际关
系专业教授。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
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DW.COM
难民速写:寻找新生活的失望
萨莉·阿巴希德来自大马士革的中产阶级家庭。她来到柏林10个月了,但还远未适应这里
的生活。 (25.08.2016)
叙利亚难民的“德国梦”
对很多难民来说德国是一个现代、富足,著各种各样机会的国家,纷纷涌向这里寻找自己
的“德国梦”。来自叙利亚的库尔德人尼达尔‧拉斯霍夫已经梦想成真,让自己的同胞羡
慕不已。 (22.08.2016)
从“我们能成功”到“我能成功”?
默克尔在接受德国电视一台专访时重申坚持自己的难民政策。此番表态在德国各界引起不
同反响。一项难民问题民调也在同一天出炉。 (29.02.2016)
默克尔妥协 基民盟致力“减少”难民
默克尔领导的基民盟周一召开全国代表大会,“难民议题”肯定成为头号话题。在此之前
,该党高层已经为达成团结而在会议文件的措辞中作出了“让步”。 (14.12.2015)
2015德语年度热词——“难民”
“难民”(Flüchtlinge)成为德语学会选出的年度热词,因为它代表着今年最为重要的
一个话题。评审团从2500个词条中选出了10个最热门的概念。 (11.12.2015)
日期 27.08.2016
作者 采访记者:Matthias von Hein
4.完整新闻连结 (或短网址):
http://dw.com/p/1JpL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