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和“两”的对比分析与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3-0000-02
一、引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语辨析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词语辨析是许多外国留学
生习得汉语过程中的主要障碍之一。
关于词语的辨析,众说纷纭。笔者通过查阅浏览各类文献,并进行归纳整理,认为词
语的辨析一般可以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层面入手。语义层面包括词的义项、词义的范
围、词义的轻重、词义的侧重点;语法层面涉及词性、句法功能、搭配对象;语用层面体
现在语用色彩的不同,其中包括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地方色彩、文化形象色彩等。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词语之间的差异是多方面的,但是并不代表每对词语都会涉及语
义、语法、语用三个层面的差异。
所以,本文主要是通过对“二”和“两”的对比分析,并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角
度谈谈如何教学这对词语,希望能够对外国留学生学习这对词语以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
词语教学有所帮助。
二、 “二”和“两”的对比分析
1.“二”和“两”的相同点
1.1从词性上,“二”和“两”,都是数词,数字“2”的汉字形式,表示数目。在(
旧版)HSK词汇等级中,“二”和“两”都是甲级词汇。
1.2从词义上,表示基数(数目的多少)可以用“二”,也可以用“两”。具体说来
,除个位、十位数外,“百、千、万、亿”前面都可以用“二”和“两”。如,“二百/
两百”、“二万/两万”等。
1.3表示倍数时,“二”和“两”可以通用。如,“由三增加到九”,可以说“增加
了两倍”,也可以说“增加了二倍”。
1.4在词的用法上,与量词的搭配上,两者都可以放在度量衡单位前面组成数量词。
在我国传统度量衡单位(寸、尺、升、斗、石、斤、钱、里、分、丈、亩、顷等)前面,
“二”和“两”都可以用。如,“二寸/两寸”、“二尺/两尺”、“二斤/两斤”、“二
里/两里”、“二丈/两丈”、“二亩/两亩”等。
2.“二”和“两”的不同点
2.1词义方面
从词的义项上看,“二”有两个义项,一是表示数目多少,二是表示“两样”的意思
,如,“不二价、心无二用、一分为二、那个人太二、你这事做得有点二”等。
“二”在表示数目的义项上,与“两”存在以下几种差异。
A.数数时只用“二”,如,“一二三四……”。
B.表示序数,只用“二”。“二”可以放在“第、初、其”等后面,也可以放在亲属
称呼的前面。如,“第二、初二、二姐、二月、二年级、二楼(第二层楼)、二队(第二
队)、二房(第二房)”等。
C.表示分数、小数,只用“二”。如,“零点二、三十五点二、三分之二、二分之一
”等。
D.在多位系数组合的个位和十位上,只能用“二”。如,“十二、二十、一百零二、
七百二”。
而“两”的义项比较多,除表示数目的义项之外,还有表示“成双的两个、双方”的
意思,如,“两半、两全其美、两厢情愿、两难”等;另外,还可表示不定的数目,和“
几”差不多,表示概数。如,“过两天再说”,“他真有两下子”,“我跟你说两句话”
,“我去他家玩两天就回来”。
2.2词的用法
2.2.1词性的不同
从词性上看,“两”还可做量词,表示质量或重量单位。10钱等于1两,旧制16两等
于1斤,市制10市两等于1市斤。而“二”无此用法。
2.2.2量词搭配的不同
A.“二”只能放在传统度量衡单位前。而“两”可以放在所有的量词前面。
与量词的搭配上,在“两(表重量)”重量单位和传统的度量衡单位的前面,只能用
“二”。而“两”几乎可以放在所有的量词前面,如在一般量词(双、本、只、匹、个、
件、条等)及新的度量衡单位(吨、公里、公顷、米、平方米、立方米等)之前均可用“
两”。
B.在连用度量衡量词的数目中,连续使用“二”和“两”时开头一个可任选其一,但
是“两”只能用在最前一位数,最后面一个必须用“二”,如“两斤二/二斤二”、“两
丈二尺/二丈二尺”、“两尺二/二尺二”、“两块两毛二”。
2.2.3名词搭配的不同
与名词的搭配上,“二”一般不直接放在名词前面,偶尔说“二人”;而“两”可以
直接放在某些名词的前面(省去量词)。如“两人”、“两国”、“两校”、“两家”、
“两手”、“两眼”、“两厂”、“两用”等,这种用法比“二”多见,但不能说“两桌
子”、“两水杯”等。
2.2.4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不同
A.“二”可以直接作宾语,“两”则不能。如,“三减一等于二”。
B.“两”可以和量词构成数量短语作定语,“二”却不能。如,“阳台上摆着两盆花
”。
2.2.5“二”和“两”在成语、熟语中的一些固定用法
“二”和“两”在成语和熟语中都有自己的固定用法,二者不能互换。如“二龙戏珠
、二话不说、二一添作五、二三其德、三心二意、九牛二虎之力、二流子、二把手、二百
五、二手货、二人转、二锅头、二胡”;“两鬓如霜、进退两难、一双两好、两手空空、
三长两短、三言两语、两肋插刀、三天两头、两重性、两码事、两极、两性”等。
2.3语用方面
令人感兴趣的是,笔者通过整理发现,“二”和“两”与其他词组合成短语之后,二
者的色彩义是不同的。2.3.1感情色彩
“二”与其他词组成短语之后,较多表示贬义或中性色彩,褒义较少。如:表贬义的
,“二心、二奶、二流子、二赖子、二杆子、二愣子、二百五、二郎腿、二婚头、三心二
意、一穷二白”等。表中性的,“二十四节气、二胡、二拇指”。
“两”与其他词组成短语之后,更多是表示褒义的色彩,中性次之,贬义较少。这是
因为“两”有“成双成对”的意思,符合中国人喜欢好事成双的社会心理和追求对称的语
言心理,故赋予“两”以褒义相对较多。如,表示褒义的,“两全其美、两小无猜、两厢
情愿、一举两得、两袖清风”等。
2.3.2语体色彩
笔者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二”和“两”的使用情况,发现“两”的口语色彩比“二
”的口语色彩浓厚。“两”在口语中多用。笔者利用“北京口语语料查询系统”对日常生
活中表示钱数的“两块二”和“二块二”进行检索,统计数据显示,语料中“两块二”共
出现7次,而“二块二”没有出现;“两块”共有100条口语语料,而“二块”只有42条口
语语料。
2.3.3地方色彩
另外,笔者发现北方方言常用“二百”这个说法,而南方方言较多使用“两百”这个
说法。同样,笔者分别以“两百”和“二百”为关键词输入“北京口语语料查询系统”进
行检索,发现语料中“二百”共有119条口语语料,而“两百”只有4条口语语料。
笔者认为,存在“二百”和“两百”使用频率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汉语普通话的词汇
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且“二”是卷舌音,有卷舌单韵母和儿化现像是北方方言的代表
音系北京音系的特色,南方人习得不易。故“二百”为北方方言所习用,“两百”是南方
方言的说法。
三、 “二”和“两”的教学策略
笔者对“二”和“两”的用法进行比较分析,但是以上分析的各个层面,并不要求在
教学过程中,一股脑儿地全部教授给学生。笔者认为在“二”和“两”这对词语辨析的学
习中,仍然是以“精讲多练、讲练结合”为准则。
“精讲”的内容主要涉及“二”和“两”用法上的主要的不同,即常用义项,结合学生
在练习和日常交际中出现的错误,着重讲清主要差别,不要求面面俱到,能够让学生正确
运用即可。“精讲”之后,配合相关练习进行巩固和强化,让学生真正掌握“二 ”和“
两”。笔者以“精讲多练、讲练结合”为准则,以“归纳-演绎”法为主线,提出如下几种教学
方法,希望能够对外国留学生学习使用“二”和“两”这对词语以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
词语教学有所帮助。
1图示法
利用实物展示,以及借助相关图片,让学生看图说话。老师带领学生发现“二”和“
两”表示数目多少上不同的表达。通过简明直观且贴近生活的图像,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
律,启发学生思考,循序渐进,一步一步诱导学生自主总结词语之间的差异。最后,老师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归纳“二”和“两”用法上的差异。
如,出示一系列数字(2,20,32,200,320,542,1200……),以电话号码、邮编
、车牌号、房间号等图片形式出现,让学生看数字说话。然后老师总结出,在多位数中,
“个”、“十”只能用“二”不用“两”,“百”前一般用“二”;“两”只能用在“千
”、 “万”、“亿”的前面,口语中多用。
再如,出示钟表、日历等表示时间的图片,让学生表达“年、月、日、星期、点钟”
等时间。最后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并指出表示序数的只能用“二”,如,“二零一二年(
2012年)”、“二月”、“一月十二日”、“星期二”、“十二点二十二分”其中表达时
间的“两点钟”是个例外,不说“二点钟”。
3.2搭配法
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图片,出示一些可以表示“2”的实物图片,如“两个苹果”和“
两斤苹果”、“两张照片”和“两寸照片”、“两只猫” 、“两本书”、“两杯水”、
“两棵树”等,让学生看图,用“数词+量词+名词”这个结构进行搭配表达。然后教师根
据学生的表达,给出正确的量词搭配,并进行归纳总结,“两”可以用在所有量词的前面
,而“二”只能用在传统度量衡单位(寸、尺、升、斗、斤、里、亩等)前面。
3.3情境法
教师创设一个情景,如买东西、问时间、问数字,情境中必须考虑到要用“二”和“两
”的表达。然后通过真实的日常交际用语和生动形象的交际场景,让学生有效记忆“二”
和“两”之间的差异,同时巩固“二”和“两”的用法。
另外,在此基础上,老师进一步延伸,循序渐进,还可以通过情境中出现的“你再玩两
天吧”、“过两天再说吧”、“我跟你说两句话”、“你真有两下子”、“露两手给你见
识见识”等例句,向学生指出“两”的特殊用法,“两”可以表示不定的数目(限于二至
九),大致相当于表不定数的“几”。而“二”无此用法。
3.4图表法
教师可以通过列表展示“二”和“两”用法上的主要差异:
本文对“二”和“两”的辨析,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教学策略还不成熟,成文的目
的在于抛砖引玉,求教于同道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