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台版钢铁人团队 MIT火箭上太空

楼主: jimmy5680 (不太会飞的企鹅)   2016-06-18 11:55:23
1.媒体来源:中央社
2.完整新闻标题:
台版钢铁人团队 MIT火箭上太空
3.完整新闻内文:
-创客风潮来了专题之二十(中央社记者蔡素蓉台北17日电)“老师常说,未来是年轻人
的天下,想像一下,彻头彻尾的‘MIT’火箭上太空,带着台湾品牌一起飞上天。我们真
的相信台湾有能力发展太空产业,而且可以达到顶尖。”这群7、8年级生还以“台版钢铁
人马斯克”形容团队。
“自制火箭最难的部分,就是系统整合,不同领域的人跨界整合,不仅仅只有技术问题,
还要克服不同理解方式与不同逻辑的沟通和妥协。我们一旦成功了,就可以把不同产业领
域的人都拉进来,让火箭产业成为台湾产业的领头羊。”造火箭的8年级生陈庭维这么说

一群台湾数所大学、不同科系的学生过去7、8年来,跟着一群疯狂科学家,从无到有,研
发、设计、制造火箭系统,亲手做出一枚枚火箭,足迹踏遍全台湾各地,架设发射架,体
验无数次失败后,成功发射火箭。
火箭大叔的太空梦
这支“MIT(Made in Taiwan)”团队2012年在交通大学成立“前瞻火箭研究中心”(
ARRC),成员包括交大机械系教授吴宗信、陈宗麟、台北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系教授林信
标、成功大学工程科学系教授何明字、屏东科技大学车辆工程学系教授胡惠文等人及他们
所带领的学生。
http://img5.cna.com.tw/www/WebPhotos/800/20160617/59824355.jpg
ARRC团队2015年8月15日台北航太展合照
“火箭大叔”的太空梦早在美国读博士班就已萌芽,回台后共同参与国家太空中心一项计
画,由于大家专业涵盖火箭结构、火箭构型、航电、传感、通讯、回收、燃烧推进等系统
,这次合作竟开启至今长达8年的跨界合作自制台湾火箭大戏的序幕。
他们所做出长6.35公尺、直径0.4公尺,重300公斤的“HTTP-3S”探空火箭2014年发射成
功,这是台湾学术界至今做出的最大型混合型探空火箭。而且“ARRC研发自制的混合式火
箭推进系统,目前在世界的领先群里。”吴宗信这么说。
就在缔造世界纪录的同时,研究经费却也同时断炊。宁愿揹债的火箭大叔“打死不退”,
要继续热血追梦,启动群众募资,目标是今年挑战可飞行100公里、重达600公斤的大型两
节式探空火箭。
火箭大叔“绝对不放弃”的背后有着对台湾产业蓝图想像及未来极大的期许。
“看到火箭升空的那一刻,可以解放人类对科技的想像,而且火箭科技的研发,未来可以
应用在汽车、通讯、无人机等产业,更重要是可以开展不同产业的想像。”林信标说。
吴宗信说,“发射火箭的下一步,想像一下,未来台湾发射低空卫星群的景象。台湾有能
在微卫星领域发展自己的利基市场,而且应用面涵盖环保、农业、国防各方面。”
http://img5.cna.com.tw/www/WebPhotos/800/20160617/17282944.jpg
2014年HTTP-3S 发射
火箭大叔一心一意要带着台湾飞向太空,那么,ARRC团队的年轻学生呢?
大学或硕士班毕业,面对台积电等高科技产业的百万年薪,会怎么抉择呢?还要继续留在
学校,当个苦哈哈的“火箭黑手”吗?
耐得住孤独
“硕士班毕业的时候,因为必须负担家计,所以要不要继续留在学校,当研究助理,对比
外面的薪水后,说真的,那时候真的超级挣扎。”目前在屏东科大担任研究助理,也是
ARRC元老级学生成员的陈庭维说。
陈庭维说,“这7、8年来,ARRC团队来来去去的学生很多,多半因为工作或家庭因素。”
“做火箭必须很耐得住孤独,日以继夜在实验室埋头苦干”,来自单亲家庭的陈庭维说,
母亲一开始也无法理解,还焦虑台湾没有航太工作机会,直至火箭成功发射升空后,他把
录影画面拿给母亲看,妈妈才说,“原来真的有在做噢!原来真的会飞上天!”
靠着一股“应该拼更大规模的火箭,而且相信台湾绝对有能力做出世界一流的火箭”的信
念,陈庭维选择留在学校当研究助理,希望与ARRC团队一起圆梦。
交大博士生魏世昕当年硕士班毕业后,也在极度挣扎后,放弃百万年薪工作,选择留在
ARRC团队。他说,“当个只负责维护设备的工程师,成长有限,留在团队里,可以一直学
习,研发出世界最先进的新设备。”
ARRC团队的信念就是“相信台湾绝对做得到”,不只火箭从由里到外,就连发射架、测试
基台等,几乎清一色“MIT”。
陈庭维说,发射架是委托一家小型铁工厂打造,团队因经费不足,经常杀价,老板不仅赔
钱做,还参与组装测试工作,亲眼见证火箭发射那一刻的感动。测试基台则是一家小公司
工程师一边看youtube影片,一边写软件,就这么“从无到有”,自行开发出来。
除了发射自制火箭外,大叔与科技宅男下一步目标还想挑战研制卫星,让台湾未来能跻身
成为全球有能力发射卫星的领先国家群里,目前这个领先群有十多个国家。
http://img5.cna.com.tw/www/WebPhotos/800/20160617/55956673.jpg
火箭发射前会议
因此,魏世昕说,“老师常常讲‘钢铁人马斯克’与ARRC团队很像,当初马斯克创办太空
探索科技公司(SpaceX)也是很不受到许多政府预算支持的航太公司看好。”
马斯克(Elon Musk)近年在美国被誉为“创新狂人”,他同时也经营特斯拉(Tesla)电
动车,当年曾创办PayPal。由于好莱坞卖座片“钢铁人”主角是以他为蓝本而创作,他因
而被冠上“钢铁人”的称号。
2002年,马斯克创办SpaceX时,公司只有14名员工;2008年,SpaceX成为首家发射自家火
箭进入太空的私人太空公司。2012年,开始尝试回收已发射火箭。近年更获得美国国家航
空暨太空总署(NASA)的订单,最快2017年负责送几名太空人往返国际太空站。
这些颠覆太空产业惊人创新都源于1971年出生的马斯克从小的太空梦,他从一开始就寻找
“充满热情、从小就喜欢制造东西的人”,组成SpaceX团队。
他曾带领一群20几岁的工程师,4年间仅耗资3亿美元就设计出天龙号太空船,是其他公司
计画造价的1/10至1/30,因为几乎所有物件都在SpaceX厂房制造。年轻的工程师如今已被
磨练到能够在3天内制造出1台火箭引擎,还被要求精通软件,挑战跨学科任务。
无可否认,马斯克想发展低成本商业火箭与卫星的梦想与ARRC团队梦想很相近,而且
SpaceX善用年轻工程师跨界挑战以激发创新潜能,也与ARRC团队大叔带领年轻学生跨领域
合作一模一样。
“火箭系统的整合,是最困难的,一开始,我们各个学校分头研制,最后,整个系统就是
兜不起来。这很像台湾的产业,很多中小企业非常厉害,但大多单打独斗,很难抵挡美日
韩企业‘打群架’的攻势。”陈庭维形容ARRC团队初期跨界整合的难辛。
“一旦我们成功了,就可以把不同产业与领域的人拉进来,不只可以发展台湾自有品牌,
摆脱代工窘境,还可以成为台湾产业的火车头,还可证明台湾有能力达到顶尖。我们就是
一个role model(好榜样),证明可以用我们的方式,改变台湾。”魏世昕和陈庭维都有
这种相同的看法。
这支当年被许多人视为“杂牌军”、“小孩玩大车”的团队,一次次体验学习失败,再从
失败中站起来,然后在火箭成功升空那一刻激动流泪,看着自己亲手做、“MIT”的火箭
喷射出白烟,飞向蔚蓝天空。
http://img5.cna.com.tw/www/WebPhotos/800/20160617/48435695.jpg
ARRC团队2015年8月11日实验试组装HTTP-3
火箭升空那一刻,最是激励人心,去年爆红的日剧“下町火箭”就曾呈现出最触动人心的
一幕。成功发射的背后更有引领未来产业创新的意涵,例如近年来很夯的燃料电池、3D列
印、太阳能板等,其实都可追溯自美国1960年的阿波罗计画。所以总统蔡英文也曾以“下
町火箭”一剧来阐述产业创新的重要性。
第三波工业革命
“自己动手做”的maker(创客或自造者)运动,被誉为第三波工业革命,各国政府都想
借由这股能量,振兴产业。其中,由火箭maker所引领的太空产业创新无疑地将最具前瞻
性。
正如ARRC团队这7、8年来自己动手做,做出许多独步全球的设计,包括原创内装电子线路
高动态飞行导航电脑系统、原创碳纤维储气瓶缠绕技术、减压系统,以及一整套火箭系统
整合等创举。
台版的“钢铁人团队”由中年热血追梦的台湾大叔与宁愿放弃百万年薪的新生代宅男们所
组成,决定“5年内要进入太空”,要把厉害小公司“兜起来”,带着台湾品牌一起飞上
天,“而且相信台湾绝对做得到”。
台版钢铁人团队勇于追梦,已悄悄引领台湾迎向太空经济时代。1050617
4.完整新闻连结 (或短网址):
http://goo.gl/B7vfFn
5.备注:
http://arrc.tw/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