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njnjy (废文我喜欢po)》之铭言:
: 昨天看一部戏剧 大明王朝 因为朝廷烂帐一堆
: 尤其工程预算不停的追加暴增 运费还选比较贵的路线
: 官员们吵了起来
: 张居正等人认为 为了防倭寇 蒙古
: 再这样下去 预算会超支 所以内阁首辅 严氏父子
: 就趁机向嘉靖皇帝建议 把农田改桑田 出口赚取大量白银
: 为了奖励桑田税收 还有减免
: 但农民大部分都不肯配合
: 没田要吃什么 说好的粮食补偿 也没下落
官方要征收土地就直接收了,不会跟百姓囉嗦的啦。但是征收还不如发放的多,因为
中国就是土地多,总有许多没有人的荒地,就会由官府主导,发放给人民耕作。中国是农
业社会,把人民依附土地上,每年能收到他们的税,大家不作乱,就算是太平时代了。
明代的收税是采取“定额制”,收好收满就可以了,收不满的官员考绩就倒楣,收太
多的官员,人家还要怀疑你是不是剥削百姓。而且明朝初期大规模统计过一次土地数字之
后,大多数的官员既不敢乱改,也懒著改,所以很多地方的土地、人口数字都是直接抄前
面的,一百多年来,数字完全一样,根本是一笔烂帐。
有土地不见得是好事情,因为征税和分派差役的依据就是土地,所以很多农民宁愿把
自己的土地登记在地主名下,以避免官府来收税。平常这样做是比较好没错,可是遇到灾
荒的时候就不好了,因为政府会免除税额,结果免到的都是地主,佃农还是要缴田租给地
主。有些有土地的农民穷到不能缴税,只好逃跑了,结果其他的农民还要代缴那个逃跑农
民的税,导致大家全都跑光,又要再发放土地了。
种桑树的事情,是明代初期就在执行的。有一个词叫作“农桑”,就是种田植桑,一
个是食物的来源,一个是衣服的来源,平常种田,农闲的时候就织布,两件事情都很重要
。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告诉官员说:
近年以来,物产丰收,百姓可以高枕无忧了,可是预防的计画,不能够因为短暂的
安顿就疏忽。朕命令你们官员晓谕人民,若有空闲的田地,都广植桑枣,当遇到歉
收之年,就可以作为生活依靠。
可以见得种桑并不是坏事,有点类似分散风险,当农产歉收的时候,至少还可以用桑树养
蚕宝宝织衣服来卖。于是工部官员命令每户人家要在三年内种六百株桑树,违者发遣充军
。可是江南一带环境好,农民会重价值更高的东西,所以几乎都没有依命令种植,地方官
深怕考绩受到影响,上呈的资料都是伪造浮报的,中央政府通常命令发下去,地方政府很
少能够贯彻的,都是一层敷衍一层。
本文征引书目
1.史语所校勘,《明实录‧太祖》(中研院版)。
2.[清]谈迁著;罗仲辉、胡明校点校,《枣林杂俎》(中华书局版)。
3.[清]张廷玉等撰;杨家骆主编,《明史‧食货志》(中华书局版)。
4.唐文基,《明代赋役制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