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大家好:
本鲁是ptt新手,请大家鞭小力一点= =
这次地震震出了很多台湾建设公司不为人知的一面,包括:沙拉油桶(921时就检讨过了)
,一案建啇,bla bla…的,也看到很多大大精采的分享, 本鲁有些疑问想要请教大家。
1.台湾地小可是却有很多建商拼命盖房子,主因之一民宅是有土斯有财的观念,需求量大
供给就源源不断了。另外, 当台湾的电子业利润还在保三保四保五间努力的时候,听说
建设公司的利润是以倍数计算的。甚至某知名公司华x有3至4倍,简直吓死人。
建商推案的成本不外乎:土地取得,建筑成本,行销,人事管理,银行利息,“疏通费用
”…还有其他的吗?
2.曾听建设公司的采购经理说过,建筑成本概算约一坪6-15万,依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别,
而且几乎不会超过这个区间。但房价还是一直涨啊,小鲁能想到的是因为土地取得成本增
加,所以房价跟着飊,只是因为这样吗?
ps.听闻某上市工程公司,承包集合住宅的营建工程案件,利润介于2-6%,这也是为何营
造厂到后来都要自己推案的原因之一。
3.民国85年台北县汐止区的林肯大郡案,据说该建商之后也另起炉灶还不断推新案。台湾
的一案建商多如牛毛, 移交管委会后就撤销公司,连保固也免了,出事情住户求偿无门
,建商口袋麦可麦可,这现象无法约束吗?
4. 虚设的把关制度。本鲁试想自己是台北县政府建设局的科员,一方面要面对审不完的
图跑不完的工地;二方面看着长官前辈吃香喝辣每天过爽爽,如果不配合还会被排挤。也
因此形成了复杂的政商关系。赵先生也承认贿赂,由上而下打通关节,这一点有解吗!?
5. 建商取得土地后就可以跟银行贷款,所以建筑成本几乎都是贷款借来的,建商仅需要
付利息钱,等到开卖之后再拿住户的钱去付银行,听起来买空卖空的生意。建商,官员,
银行,形成黄金三角,利益共享?
6.沙拉油桶或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应该是不需要再讨论了,不管是不是装饰性的结构都
不该使用,因为这些并不是建材。
台湾位处地震带房子却这样盖,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台南的维冠大楼不会是个案,尚未
出事只是运气比较好。这阵子媒体煞有其事地热烈讨论,但相信一个月后再也不会有人提
起沙拉油桶这件事。
愿死者安息,生者平安。
纯讨论,理性勿战,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