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体来源:
联合报
2.完整新闻标题:
北京“丐帮”拾荒 收入公务员7倍
3.完整新闻内文:
北京垃圾“含金”量高,写下拾荒致富的传奇,也惹来各路人马割据斗争。据统计,北京
拾荒者曾多达十五万,目前仍有十万大军,分为多个“帮派”独霸垃圾山,宛如武侠小说
里的“丐帮”,全盛时期人均月收入甚至高出公务员七倍。
中国青年报报导北京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副总工程师王维平,多年来一直和拾荒者打交道
。他指出,北京拾荒“野战军”分布在北京八十多个地方,大多以“同乡”形式聚集,
分割各自的利益区域。
一九八七 帮主诞生
首名“帮主”是来自四川巴中的杜茂洲,一九八七年他拿着政府部门开的字条来到王维平
的办公室,说“想进垃圾场捡垃圾”;有人自愿上门捡垃圾,何乐不为?王立即答应。杜
茂洲便带着家乡弟兄涌进北京一处垃圾场,几乎一夜之间,在一千多亩的垃圾场围墙边上
搭起窝棚,五百多人开始在那里生活。
在北京一座座垃圾山上,这些巴中人每月人均能“捡出”一千五百元人民币,是不折不扣
的高收入阶层;当时王维平一个月的收入仅二百多元。
各路淘金 齐聚北京
拾荒致富消息传开,大陆各地争相加入垃圾场拾荒行列。当时户籍人口四十七万的四川巴
中,有廿五万人散布在各城市以捡垃圾为生。到一九九○年代,河南、河北、安徽、内蒙
古、江苏等省分纷纷进驻北京垃圾场,梦想复制巴中人的发财之路。
来自河南的秦先生在老家做生意失败,被邻居拉来北京捡破烂,廿七万元(约台币136万
元)的债务,在北京垃圾场拾荒四年就能还清。如今,他还摇身成为废品收购站的老板。
争抢资源 斗殴四起
当四川人、河南人、河北人等纷纷占据垃圾场抢掠资源,每个人都想多占点,各帮派间的
竞争也日益激烈,几乎每天都有打斗事件发生,每个帮派甚至还成立“飞虎队”,由一批
最能打架的年轻人组成。这群丐帮成了当时北京治安最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丐帮大会 分配资源
为控制混乱局面,王维平找来北京十多个拾荒帮派坐在一起商讨解决方案,最终促成各帮
派分工合作。如四川帮有五点七万人,负责捡垃圾,河南帮一点七万人负责收废物,河北
帮一万人分类垃圾,仅一千七百人的江苏帮则回收地沟油。
这场“丐帮大会”大致奠定北京拾荒者的格局,不少帮派至今仍沿用。
政府整治 拾荒寒冬
不过,这种“京城垃圾王”占据垃圾场局面已愈来愈少见,因为当局近年积极治理垃圾场
,不准拾荒者进入。当年势力庞大的四川帮逐渐被河南人取代,但新的拾荒者只能沿着大
街翻垃圾桶,或在建筑工地捡废弃建材,不少人只得被迫“改行”,二○○九年全北京的
拾荒者高达十五万人,二○一四年已减至十万人。
拾荒受阻,回收废物也面临“产业寒冬”。国际原油价格下跌影响塑胶价格,钢铁产能过
剩导致废铁没人要,废铁业者还赔了上百万。不过拾荒仍可算得上“铁饭碗”,业者相信
政府不会让这个行业消失,毕竟,“只要我们停业一个星期,你信不信全北京满大街都会
堆满瓶子?”
4.完整新闻连结 (或短网址):
http://udn.com/news/story/7331/1486611
5.备注:
瓷器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