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hk416 (☑洨鲁☠☜有未读的✉)》之铭言:
: 中国从2005年陆陆续续有恢复繁体声音
: 前前后后在人大讨论5次都被否决
: 理由:
: 1.简体字是进步与实用的字体
: 2.简体字从先秦就有
: 3.简体字并非多数都是乱造的
: 4.中港两地的学生写申论考试时 繁体字笔划太多明显无法充分表达再考卷上
: 5.会简体字的人经实验比较 多数看得懂繁体字也看得懂中国唐宋元明清文字
: 反观香港人看不太懂简体字
: 6.仅有可能修正部分简体字为繁体字 字数大概在150~300字之内
: 香港街上目前商业大量充斥简体字
: 政府机关也慢慢改为简体字
: 小学生也接受简体字教育
: 许多港人忧虑在不出20年 香港将完全放弃繁体字
: 到时 国际上 繁体字将只有台湾使用 会变成台湾文字
: 有无相关的八卦?
说到繁体台湾(中华民国)文
不得不说起注音符号
这是台湾人学习中文发音的共同记忆,但很少人知道“注音符号”是怎么来的,
国民党党史馆整理资料发现,党内元老吴稚晖留下不少当初设计注音符号的底本、
样张与试写,筛选掉3个方言拼音后,在1919年后陆续公布现在使用的注音符号系统
吴稚晖(1865-1953),原名敬恒,江苏武进人,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第一届国民大会
代表。身为民国四大书法家、精于篆书的吴稚晖也是国民党元老之一,追随国父孙中山革
命,但从不任官。
1911年为了统一国音,政府推行国语(普通话)运动,由教育总长蔡元培成立读音统一会
,并委请吴稚晖筹备。吴稚晖后来受读音统一会成员推举担任议长,展开设计注音符号的
工作,并参考日本的拼音办法,希望将读音统一,更有助于推动国语运动。
注音符号出于晚清章太炎以篆体设计的音符,目的是为了改善中文字“无音可读”的缺点
,一开始则称为“注音字母”。吴稚晖从声母、韵母、介母三个部分着手,挑选出简单易
懂的符号,作为拼音的基础。
1918年教育部颁布“注音字母表”共40个符号,而其中三个注音符号
“万”(v)、“兀”(ng)、“广”(gn),都是只在方言拼音中使用的符号,
后来删减成现行的37个注音符号。现在的注音符号“ㄅㄆㄇㄈ”排列顺序、
“一声、二声”的声调设计,都不在1918年11月颁布的“注音字母表”中,
而是陆续调整的结果。
吴稚晖1919年起参与国语统一筹备会(后为国语推行委会),提出推行注音符号的任务、
方案、办法;修订标准音,审定《国音常用字沁》等多种国语书籍,颁为国家本;在各国
立师范学校增设国语专修科;编制《汉语拼音表》、《注音符号》一类的通俗教材,强力
推动国语的通俗化、简易化、普及化,也奠定了民国时期推行“语同音”的基础。
资料来源:http://goo.gl/YGSBzu
也许注音符号可以当做日文中平假片假名
呈现台湾文的特色
毕竟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用英文字母当做发音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