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david190 (david)》之铭言:
: 不论是 伊朗 伊拉克 叙利亚 土耳其 一拖拉库中东国家
: 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还没分裂前的鄂图曼土耳其 分裂出来的
: 我说这国家真的有够脑残
: 为何? 明明没有那个屁股 却要吃那个泻药
: 比如明明弱到一蹋糊涂 还要德国金援物援
: 竟然就加入了以德国为中心的同盟国发动第一世界大战
: 想当然尔 一个弱国 什么科技也没有 也没什么科学家 及科学领域
: 只有领土大到吓死而已
: 马上就被清起来了 还被英国给入侵占领了不少领土
: 现在这个来自原弱国中的 恐怖组织竟然串联 沙特阿拉伯的金援 及
: 土耳其帮忙销赃原油 竟然想要颠覆 两次世界大战为中心 欧美国家
: 干~
: 现在脑残没药医吗?
: 一个英国 真的要打 就够把他们灭国几十遍了 只是都没有半国强国
: 想要牺牲经济 发动大规模 国家型陆地及海鉴部队 全国出兵剿灭弱国
: 真的烂戏拖棚阿
: 不晓得我这样见解 你是否认同呢?
借这篇来聊一下土耳其近代史。
鄂图曼土耳其一直到17世纪中后期为止都是欧洲基督教世界的一大威胁,没有哪个国家
可以在一对一的情况下击败他们,即使鄂图曼最后一位可称得上明君的苏莱曼大帝
(Suleiman the Magnificent)早在1566年就过世,继任者多是庸碌之辈,但瘦死的骆驼仍
比马大,鄂图曼帝国在几乎没有什么进步的情况下又稳稳的撑了一百多年,直到1683年第
二次维也纳围城失败为止,此后鄂图曼不再向外扩张,但起码还守得住家里。
到18世纪中期,陷入停滞的土耳其人终于被欧洲国家超车,俄军在第五次俄土战争中总
算取得决定性胜利,夺下克里米亚半岛和黑海的制海权,足以直接威胁鄂图曼帝国的核心
地区,也才使18世纪后半的几位鄂图曼苏丹愿意发起改革。
鄂图曼帝国的改革一开始仍着重于军事层面,而最大的障碍便是禁卫军(Janissary),
这些人原本是军队中的精锐,但在几百年来变成了尾大不掉的军事政治集团,朝廷中不少
高官都出身于禁卫军,严重者甚至可以决定苏丹的生死。除了这些既得利益者之外,大多
数的宗教界人士和贵族也反对改革,甚至不惜发动政变;加上鄂图曼在欧洲的主要对手俄
国、奥地利轮番出手,使得最初的改革尝试几乎一事无成。
1808年,新任苏丹马哈茂德二世(Mahmud II)在混乱中上台,此时鄂图曼帝国已失去了
埃及和北非,希腊不久后也获得独立;俄国和奥地利这两大死敌虽然被拿破仑打残,但
并没有打算放过鄂图曼帝国,东方还有个波斯虎视眈眈。
马哈茂德在外交方面虽然比上不足,但比下有余,他消灭了盘据麦加、麦地纳的内志
(Najd)王国,也就是现在沙乌地绍德(Saud)家族的祖先,夺下两座圣城的控制权使鄂图曼
在伊斯兰世界中威望大增;随后又在1826年发动兵变彻底铲除了禁卫军的势力,开始重组
新军。最重要的则是始于1839年的坦志麦特改革(Tanzimat,这个字本身就有改革的意思)
,开始逐步将政府架构西化,准备制定宪法,推动民族与宗教平等之类,当然也遭到不少
反弹,使得坦志麦特改革的步调相当缓慢。
主导坦志麦特改革的青壮派官员多半都有留学经验,受到民族主义的深刻影响,他们的
终极目标是要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并塑造“鄂图曼人”的国家认同;但在民族主义爆走
的19世纪后半,要勉强融合鄂图曼帝国境内文化、宗教差异极大的各族群,根本是不可能
的任务,而且当时苏丹的影响力仍然不小,改革的效果很大一部份取决于统治者的态度。
1876年,阿布都哈米德二世(Abdul Hamid II)成为新任苏丹,他在上台前是立宪派的要
角,但却是在政变中获得拥护而继位,因而对当初拱他登基的立宪派权臣们相当提防。阿
布都哈米德一上任便立刻签署宪法并召开国会,但如此荣景只维持了两年就宣告变天。
1878年,阿布都哈米德以俄土战争爆发为由宣布解散国会,并开始整肃立宪派成员,同时
也转而拥抱保守派,推行泛伊斯兰主义,希望以哈里发的头衔团结世上的穆斯林,让鄂图
曼帝国成为伊斯兰世界的中心。
由于苏丹突然翻脸,许多期望继续改革的青年多半逃亡国外或边境,以青年土耳其党
(Young Turks)这个团体为基础,计画推翻阿布都哈米德,恢复君主立宪政体,他们在军
队中具有不少支持者,尤其集中于马其顿地区。1908年,青年土耳其党人在边境起事,暴
动随即延烧到伊斯坦堡,迫使阿布都哈米德宣布恢复1876年的宪法,以青年土耳其党人改
组为“联合进步党”投入国会,对抗以旧保守派组成的“自由党”。
不久,自由党人发动兵变失败而遭到镇压,阿布都哈米德也在1909年遭到废黜,联合进
步党大权在握,他们的“铁三角”主导了鄂图曼帝国在一战前后的政策,这三人分别是大
维齐尔(即首相)塔拉特‧帕夏(Mehmed Talaat Pasha)、参谋总长恩维尔‧帕夏(Ismail
Enver Pasha),以及海军大臣杰马勒‧帕夏(Ahmet Cemal Pasha);而苏丹穆罕默德五世
(Mehmed V)不过是个橡皮图章。
在这个时间点上,巴尔干半岛上的塞尔维亚、保加利亚、蒙特内哥罗、希腊四国在俄国
协调下组成了巴尔干同盟(Balkan League),准备将鄂图曼帝国赶出欧洲,当时鄂图曼帝
国仍然统治著现在的阿尔巴尼亚与希腊北部(马其顿地区)。1912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
发,随即以土耳其的大败收场。加上在利比亚的失败,青年土耳其党一度被赶下台,但立
刻又在恩维尔的率领下重新掌权,并投入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由于分赃不均加上奥匈帝国从中作梗,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在1913年随即上演,希腊、塞
尔维亚、蒙特内哥罗联手围殴有奥匈撑腰的保加利亚,土耳其和罗马尼亚也趁乱跑来落井
下石,这场战争让鄂图曼帝国抢回了亚德里亚堡(Adrianople/Edirne),这座城市是扼守
伊斯坦堡的关键重镇,恩维尔也因收复这座大城而使他的威望水涨船高,一度被称为“小
拿破仑”。
两次巴尔干战争的另一个影响则是保加利亚在一战中的态度,虽然他们是斯拉夫人,但
因为和罗马尼亚、塞尔维亚的冲突不断,反而被奥匈帝国拉了过去(奥匈和塞尔维亚正在
争夺波士尼亚地区)。为了报巴尔干战争的一箭之仇,使保加利亚在一战中选择了同盟国
一边。
土耳其与德国之间的交情始于1878年的柏林会议,当时德国为了阻止俄国取得君士坦丁
堡而站在鄂图曼一方;而两国为了牵制英国在中东的影响力,也开始推动“3B铁路”(柏
林、拜占庭、巴格达)的修筑,这点让英国非常感冒。而当土耳其的宿敌俄国与德国的宿
敌法国越走越近,德、土两国的关系自然也逐渐热络。
由于土耳其的地理位置实在太重要,英国也从未放弃争取土耳其当盟友,掌政的恩维尔
虽然押宝德国会在即将爆发的大战中胜出,但也没有把话说死,除了俄国是笃定的假想敌
之外。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土耳其也在这一天向德国提出成立同
盟的计画,德国欣然答应,反而是恩维尔到最后一刻仍迟迟不愿签署。最终将土耳其推向
德国的反而是英国,凶手正是邱吉尔。
当时土耳其正委托英国建造两艘军舰,在战争爆发当下已经完工,进入测试阶段,土耳
其海军都已经派人到英国准备接舰回国了。没想到战争一爆发,海军大臣邱吉尔立刻下令
“征收”这两艘军舰,将其编入皇家海军;土耳其方面几乎气炸了,在8月3日正式宣布与
德国建立同盟,但实际上没有对任何国家宣战。
就在这个时候,被困在地中海的德国战斗巡洋舰哥本号(Goeben)与轻巡洋舰布勒斯劳号
(Breslau)居然奇蹟般的躲过了英法两国的包围网,开进了伊斯坦堡。为了争取土耳其的
支持,德国立刻宣布将这两艘军舰送给土耳其,取代那两艘被英国干走的军舰,这个举动
让土耳其全国欣喜若狂,立刻宣布总动员,对协约国发动“圣战”。
虽然土耳其海军(主要是那两艘德国船)封锁了俄国在黑海的活动,但除此之外的表现只
能以悲剧形容。在恩维尔亲自主持的高加索战线,俄军由于兵力不足只能选择消极防守,
但土耳其军居然在毫无准备下强行翻山而来,尚未交战就损失了三成战力,剩下的残兵败
将也被俄军轻易消灭。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土军虽然一度威胁苏伊士运河,但没多久
就被英军和英国武装的阿拉伯部队痛击,在1916年之后已被逐出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岛,
巴格达也在1917年被英军攻陷,土耳其人只能把气出在亚美尼亚人和亚述人身上。
虽然协约国在1915年发动了加里波利(Galipoli)之战,试图一鼓作气攻占伊斯坦堡,但
因指挥不当,反而被钉在滩头长达11个月,只能灰头土脸的撤退,并让海军大臣邱吉尔丢
了官,还是个小营长的凯末尔(Mustafa Kemal)则当上了英雄。
以青年土耳其党人为核心的政权随着土耳其在一战的失败而垮台,铁三角分别逃往国外
流亡,塔拉特和杰马勒不久就遭到亚美尼亚人刺杀身亡;而神奇的恩维尔先去了德国,摇
身一变成了共产主义者,并转往苏俄活动,他抵达中亚后又成了大突厥主义者,打算领导
中亚的突厥人对抗苏俄,于1922年在塔吉克斯坦境内阵亡。
鄂图曼土耳其在一战后的状况和当年的拜占庭帝国有得比,在色弗尔条约(Treaty of
Sevres)中,土耳其在欧洲的领土割到只剩伊斯坦堡一座城,在亚洲部分除了安卡拉周边
之外,几乎都被各国划成势力范围,连库德族都差点独立成功。除了英法两国之外,最
爽的国家当称拿到整个爱琴海海岸的希腊,以及取得安纳托利亚东部的亚美尼亚。
在这个时候跳出来的便是凯末尔,由于伊斯坦堡的苏丹遭到英国控制,凯末尔遂率领支
持者在安卡拉建立政权,成为土耳其的实际统治者,随后又击败了有英、法支持的希腊军
队,在1922年正式成立土耳其共和国,将末代苏丹穆罕默德六世(Mehmed VI)废黜后驱逐
出境,自己成为土耳其共和国的首任总统,建立一党专政制度,在任长达16年,1934年时
又受封为土耳其的国父(Atatürk)。而鄂图曼苏丹的后代至今仍居住于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