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二二八纪念馆继二二八司法界、医界、教育界受难者纪念特展后,今天特别以新闻界
受难者做为本次展览主题。回顾70年前二次大战结束,台湾因日本殖民统治的言论高压管
制消失,一时之间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犹如雨后春笋般勃发,在战后初期台湾曾有两百
种杂志刊物,报纸也有二十多份,此数量还不包括大陆航空空运过来的报纸,为数相当可
观。
相较于杂志而言,报纸在批判时政的力道更为犀利且迅速,这些针砭时政的新媒体,在二
二八事件前后,所持的立场几乎皆与行政长官公署背道而驰,故被当政者视为扰乱视听、
妖言惑众的媒介,因此经常在内容遭到过滤与检查,如更甚者,甚至被停刊处分。在发行
状况上,为提供不同内容需求与族群阅读的考量,台湾曾经百花齐放的二十多份报刊,发
行地点遍及全台各地。其中,台北位居政经枢纽,报章杂志的发行数目最多,对时事政局
的针砭力量也更为强烈。但至二二八事件期间,除了两家国民党报纸外,其余二十多家报
纸,都遭到停刊的命运。
在日治时期,透过抗日运动培养出来的媒体精英,都在二二八事件之后遭到逮捕受难。对
照现今台湾的言论自由、媒体新闻业亦极度发达,然回头检视68年前的这场新闻界之历史
浩劫,实有非常深刻的痛苦感受。台北市文化局副局长田玮旧时曾于新闻处任职,对于二
二八事件新闻界受难者纪念特展表示能感同身受,他也表示透过特展带来的不只是争取言
论自由,也是再度思考,现在的政策是否还有更好的方法。
本次展览特别展出本馆典藏1947年二二八事件发生后,于3月2日由《大明报》、《人民导
报》、《国是日报》、《民报》、《中外日报》、《重建日报》、《经济日报》、《工商
日报》及《大公新闻》等9家报社联合提出新闻界对二二八事件的立场与建言之《号外》
(红色油印),以及1947年曾于《大明报》担任记者,今为台北二二八纪念馆志工萧锦文老
师现身说明当时新闻业遭遇的情势。借由本次展览展出,让民众可近距离阅览,感受历史
的零距离。
台北二二八纪念馆以新闻界受难者做为本次展览重点,并根据展品内容将展区规划成历史
缘起区、重点报社区、哀悼墙及零星报社及互动区等四区,透过这四区让民众更了解这些
珍贵的资料,除了让民众追悼这些新闻界受难者之外,并了解他们当时为台湾社会所做的
努力。
展览期间:至2016年1月6日(三),每周二至周日上午10时至下午5时
http://www.peoplenews.tw/news/0fd2bc92-098e-48cd-acae-34215e6d43ac
http://228memorialmuseum.gov.taipei/ct.asp?xItem=130693767&ctNode=38976&mp=11
90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