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引用公库
励馨基金会呼吁:两小无猜除罪化,非全面废除刑法227
在10/31的同志大游行中出现“儿少性无罪,废除刑法227条”的标语,使得是否废除刑法227条引发广泛争论。
励馨基金会长期致力于儿少服务工作,根据本会多年来承接“性侵害被害人服务方案”的经验,在未成年个案中,有约40%的服务对象都是“两小无猜”类型(即未成年两情相悦,发生合意性行为,但却因一方未满16岁(性自主年龄)而被诉讼);且在许多案例中,可能因为双方皆未满16岁,造成两人互为加害人和被害人,互相提起告诉,两败俱伤。
在这样的案例中,因为社会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将男孩贴上犯罪者的标签,女孩则成为了受害者,不但僵化了社会对男女关系的性别刻板印象,亦导致两名未成年人与其家人关系恶化,并造成极大的情感伤害。
因此,励馨认为,需要重新考量,将“未成年人”触犯第227条的第三、四项除罪化,即18岁以下者与14岁以上未满16岁者发生合意性行为,不该以刑法处罚,而应导入教育、社政资源,健全情感教育之教导与危险性行为之预防。
至于刑法227条第一、二项仍然应成立,因为因考虑儿少身心发展状况,任何人与14岁以下者发生性行为,皆为有罪。且若因对价或权势关系而发生性行为,则为儿少性剥削或权势性交,仍然受刑法之处罚。
至于为何未成年人在你情我愿情况下发生合意性行为,不应以刑法入罪,而应导入教育、社政资源,健全情感教育等资源予以协助呢?根据励馨2014年研究及实务经验显示,主要有两大原因:
司法污名与标签化的伤害: 两小无猜案件在父母坚持提告的情况下,导致未成年人必须面对司法诉讼程序,承担罪名,即使是在少年法庭,也是巨大的身心压力与负面标签。其延伸出的亲子关系撕裂与冲突、以及未成年人的情感失落、个人的身心发展中断,往往是更大的冲击与伤害。情感教育的阻却:
以刑法处罚或许能吓阻未成年人发生性行为,但无法让他们学习发展健康的情感关系与尊重他人身体自主权,也阻却了家长与学校在此议题的引导教育责任。对于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最重要的发展任务为“追寻自我认同”与“情感发展”,因此需要的是健全的情感教育,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保护自己,并有正确性知识。
但刑法将两小无猜入罪,严重阻却教育现场与他们讨论相关议题,使得他们在遇到情感或性行为相关问题时,无法向师长、父母询问或求助,流于同侪间互相询问或自行上网寻找解决方法,反而容易习得错误性知识,或以不适当的方式解决问题,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因此,励馨基于儿少服务多年的经验,并不赞成全面废除刑法227条,而是希望将227条第三、四项除罪化,让未成年人不会因为两情相悦发生的性行为而成为罪犯。
期许台湾教育现场应加强情感教育的讨论与学习,以教育、社政资源的介入取代司法程序,让青少年拥有正确性知识、学习正确的情感表达,了解如何维系亲密关系及尊重他人身体,这才是真正尊重儿少福祉与权益的社会。
公库来源
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39211
苹果来源
http://m.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1111/730741
~~~~~~~~~~~~~~~~~~)
励馨发表看法……
比那些莫名其妙全面反对的宗教团体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