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一些不同概念:
我无意果断下价值判断,也并非护航早婚问题。
新闻内容塑造某种童婚、买卖儿童的现象,塑造这位中年人好像儿童强制性交的犯罪者。
这样的价值判断有部分是站在自己的文化下去判断,在台湾成年人与10岁儿童性交,无论
是否合意性交一律视为强制性交,又因被害者为儿童,故为加重强制性交的犯罪。
理所当然我们视此篇新闻为犯罪行为。但,若从巨视角度,也就是指文化来看:
并不是每个文化都有“青少年”的概念。“青少年”意指介于儿童与成人的过渡阶段。有
些文化没有“青少年”的概念,在文化中可能儿童经过“成年礼”之后即被视为“成人”
。
判断是否为“成人”的基准,可能是“仪式”,也可能基于生理功能来判断:
男性使女性受孕,视为成年(成熟)男性。
女性能够怀孕,视为成年(成熟)女性。
那么女性待第二性征出现时即具有怀孕的能力,那么在一些文化中,女童早婚且怀孕代表
“成为一个完整的成年女性”。
现实上,家庭增加一位劳动人口。
社交上,与家庭与其他家庭建立姻亲。
个人上,女童成为女人。
而且对于贫穷家庭来说,出嫁的女儿若嫁得富人家,无疑是家庭脱贫的机会。
上述女童早婚现象,可能同时伴随贞操观念,“再嫁的女人没有价值”“失去贞操的女人
,行为不检点”延伸整个社会的处女情结。
老大不小的未嫁女性被视为loser
再婚的女性被视为loser
失去贞操的未嫁女性被视为loser
所以才会有女童被强暴,却跟强暴犯结婚的现象。在印度还有这样的观念,台湾少数高风
险家庭也有这样的现象。
女童的出嫁可能不是女童的意愿,却是家庭的共识,家庭有这样的观念,却是社会共构的
结果。
我认为只是指责犯罪者,这难以改变犯罪事实,而是应该从社会体制去看人的行为。文化
的力量巨大而又让人习以为常。
一点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