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jiangxw (Goodman)
2015-10-26 16:57:37http://baike.baidu.com/link?url=LF6UBJgTaDe_QTVd3wyQ3MqpdVOEQcYuLAxOAmtuvKITxEkCekk29vPKw18XooiQxVCGnubw0uGXDjguYaq_aa
“黄埔精神”作为一个固定词组、一个特定的概念,最早是在什么时间、由谁提出来的
呢?
从目前已有的文献资料看,最早提出“黄埔精神”这一概念的是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安体
诚。1926年9月23日,安体诚在《黄埔日刊》发表了“什么是黄埔精神?”一文,第一次
提出了“黄埔精神”这个概念。文章一开头便写道:“一个团体,一种组织,只要它能
继续存在而成为一种势力,必定具有也必定形成一种特殊精神;能使它的正当精神得到
充分的发扬与广大,这种团体必定是能完成其使命而创造出无限之价值的。这团体精神
的具有与形成,发扬与广大,其可能性,当然要受历史和环境的支配,同时也必然要靠
各分子之人为的努力而进展!黄埔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它在中国已形成一种势力,已成为
中国革命工作上很有关系的一个组织了。这其中有它的特殊精神存在,已是本校和留意
本校的人都能感到而承认的了。它的精神,有以名之,名之曰‘黄埔精神’!”
不久,在1926年10月4日举行的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典礼上,全体毕业生宣读的誓词又
提到了“黄埔精神”。誓词全文为:“不爱钱,不偷生。统一意志,亲爱精诚,遵守遗
嘱,立定脚跟。为主义而奋斗,为主义而牺牲。继续先烈生命,发扬黄埔精神。以达国
民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
此后,黄埔精神的提法和使用频率更加多了起来,一直延续到今天,显示了黄埔精神自
身持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黄埔精神的内涵编辑
什么是黄埔精神?它的内涵都包括哪些内容?理清这些问题,对于正确地理解和把握黄
埔精神,更好地发扬黄埔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黄埔精神的内涵,安体诚在《什么是黄埔精神?》一文中作了初步阐述。他认为,
黄埔精神首先是“始终充满著信仰并实行真正中山主义的革命军人精神”;其次“是除
了它所具之一般的军人精神如不怕死,甚至有政治主张(不论何种)和我们个人主观所
希望的外,分析它的特具的精神,可以说黄埔精神是建筑在总理所定的:(一)联俄,
(二)联共,(三)拥护农工三大政策上的。彻底厉行本党联俄联共拥护农工三大政策
的精神,就是迄今的黄埔精神之所以为黄埔精神。”
随后,在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典礼上,学生代表郭俊英(即郭化若)在演说词中对黄
埔精神的内涵也作了同样的解释:“什么是黄埔精神?具体说来,就是实行总理的联俄
,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本来这是党的根本政策,但因在黄埔表现得特别清楚,
就是说我们同学对于这三大政策认识得特别明了,特别努力的去拥护并且实行,所以说
是黄埔的精神。”这种解释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黄埔精神的理解和认识。
此后,黄埔同学在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而英勇奋斗的过程中,经过战争的洗
礼、人生的磨砺,对黄埔精神的理解视野更为宽阔,认识更加深刻。
目前,对黄埔精神的内涵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把黄埔精神概括为四个字:“爱国、革
命”;二是把黄埔精神概括为六个字“牺牲、团结、负责”。对这六个字,有人还作了
进一步的阐述,认为有了牺牲精神,即能无我无私,不畏艰险,以少胜多,以一当万;有了团
结精神,就能亲爱精诚,协调合作,义共患难,志同生死;有了负责精神,即能贯彻命令,负责
到底,不达目的,决不中止。应该说,这两种解释都有道理,只不过因理解的角度不同、
层次不同,而在表述上有所区别罢了。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这两种解释。用“爱国、革命”来概括黄埔精神的内涵,可以说是抓
住了黄埔精神的主旨、核心,这也是黄埔精神的本质特征。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说到
黄埔精神,就不能不讲到黄埔军校;讲到黄埔军校,就不能不了解孙中山先生创建黄埔
军校的初衷和办学理念;而要了解孙中山先生创建黄埔军校的起因和目的,就不能不清
楚孙中山先生坎坷的革命经历。
孙中山先生走上民主革命道路后,为了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发动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
但都失败了。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
孙中山在美国获悉消息,于年底回国,被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次年1月1日
,他宣誓就职,宣告了中华民国的诞生。但是,掌握清政府实权的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
支持下,内外勾结,上下施压,迫使孙中山辞去了临时大总统职务,革命果实落到了袁
世凯手中。此后,孙中山先后发动了讨袁的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希望借助军阀的力量
去达到革命的目的,结果都失败了。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成
立革命政府,积极准备北伐。但第二年,粤军头领陈炯明勾结直系军阀,在广州发动叛
乱,孙中山被迫回到上海。在绝境中,孙中山遇到了共产党,他真诚地接受了中国共产
党和苏俄的帮助。1922年9月,孙中山开始着手改组国民党。1924年1月,孙中山主持召
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在中国共
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开始了黄埔军校的筹建工作。关于创建黄埔军校的目的,孙
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的讲话中说得十分清楚:“在这里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
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惨痛的教训告诉他,要救国图存
,就要有自己的革命武装。
在办学理念上,孙中山先生希望通过新的课程设置,新的训练方法,打造一支为实
现他的理想而奋斗的新型的革命武装。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经历和创办黄埔军校的过程
我们可以看出,主导他行动的始终是爱国革命的思想。孙中山先生深知,要使中华民族
获得新生,要让中国拥有光明的前途,腐朽的清王朝必须推翻,祸国殃民的各路军阀必
须打倒。否则,国家无望,民族不兴。而要实现这一伟大的奋斗目标,武装革命是唯一
的道路。孙中山先生正是举著爱国革命的旗帜一路走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他的这种思想和实践,深深地影响了黄埔军校,深深地影响了黄埔师生,也给黄埔
精神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由于孙中山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是通过革命行动体现出来的,
因此,在黄埔军校,“革命”一词出现的频率最高;在黄埔师生身上,革命精神体现得
最为鲜明。就连后来站到革命对立面的蒋介石先生当时对学员都说道:“你们来黄埔军
校,是为了革命;如果我将来不革命,以至反革命了,你们就起来反对我、打倒我。”
应该说,革命思想在当时的黄埔军校是深入人心的。
至于“牺牲、团结、负责”的精神,不仅在黄埔军校的教育中特别强调,而且在黄埔师
生身上同样体现得十分明显,特别是在东征、北伐和抗战这种血与火的考验中,黄埔师
生将这些精神展现得更是淋漓尽致。
可以这样说,“爱国、革命”在黄埔精神中解决的是“为谁扛枪、为谁打仗”的问题;
“牺牲、团结、负责”在黄埔精神中解决的则是“怎样扛枪、怎样打仗”的问题。这是
两个层面的东西,前者是灵魂、是方向,后者是方法、是途径。两者的解释虽然有所不
同,但这两个层面的内容却是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共同存在于黄埔精神的内涵中。
当然在这两种解释之外,在黄埔精神的内涵上还应该加上两条:一是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是无私奉献的精神。
关于艰苦奋斗这一点,在黄埔军校初创时期体现得非常突出。当年,黄埔旧址“败瓦颓
垣,荒烟蔓草,已久为狐鼠窃居之所。”草创人员,“着手修葺,披荆斩棘,除秽去污
,飞垩流丹,焕然一新。以前蛇鼠丛众之墟,一变而为跃马谈兵之地。”黄埔同学的生
活当时也是十分艰苦。曾任黄埔军校入伍生队代理总队长的张治中曾这样描述:“学生
的服装只是一套灰布的衣服,没有袜子,赤著足穿草鞋。住的房子更是简陋得很,当时
只有一部分学生借用从前黄埔陆军小学的瓦房来住的。此外就完全住在临时用芦席搭成
的棚子,睡的是用竹子担起的床。”在以后的峥嵘岁月里,黄埔同学同样与艰苦相伴,
与奋斗相随。
无私奉献在黄埔精神中同样占有重要的位置。当年在黄埔军校的大门口贴著这样一副对
联,“升官发财莫入此门,贪生怕死请走他路”;在黄埔同学中有一句口号叫得很响,
“爱国家,爱百姓,不要钱,不要命”;孙中山先生在开学典礼的讲话中对黄埔同学讲
得更加明确,“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
救民的事业”。这些都强烈地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作为黄埔同学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要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勇于抛弃自己的私利,一心从事革命的事业。
综上所述,黄埔精神的内涵应该包括爱国、革命、牺牲、团结、负责、奋斗、奉献等七
个方面。
※ 引述《DeJin (别讲五四三)》之铭言:
: ‘牺牲风险˙黄埔精神’
: 意思就是我们要秉持舍我其谁之精神,不怕牺牲、不怕艰难、勇往直前,只要是为了国家
: 、为了民主、为了自由,就要挺身而出,冒险犯难、奉献到底!
: 我国当初面对大日本帝国皇军时,其日本帝国皇军横扫四面、威震八方,整个东南亚所到
: 之处,无不尸横遍野、家破人亡。
: 除了美利坚这工业强国能承受的住皇军的猛击之外,各地方、各国是无人能单一承受住日
: 本帝国的攻势。
: 其实我原本是打‘无人能承受的住’,但为什么却要改成‘单一承受’呢?原来,英国在
: 缅甸被日军打到快出殡,我大中华民国二话不说,调集精锐,组建中国远征军直接过去支
: 援,孙立人将军救了一批英国军队与英国记者,声名大噪、享誉国际!
: 而我世界民主国家中国土面积最大、亚洲第一民主共和国:大中华民国 虽装备落后、素
: 质不高,甚至初期没有一个国家愿意给予我国民革命军一点帮助(在此仅代表中华民国外
: 交部感谢苏联、德意志帝国)
: 但是我们倚靠着‘牺牲奉献、黄埔精神’成功抗击日本法西斯,成为世界五强、联合国常
: 任理事国之一:中、美、英、苏、法
: 大家要铭记在心,人人都要有这种精神!要用尊敬的心去缅怀这样的历史,因为是这句口
: 号,保住了我们今日之民主自由!
: 只是国共内战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