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来访 研究台湾国民储蓄率
2015年10月13日 04:10 黄天如/台北报导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13000423-260108
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经济学者安格斯.迪顿,对基层弱势民众怀抱一颗关怀
的心,倡导合理所得分配、降低贫穷线。对开发中国家经济相关议题特别有兴趣的迪顿,
1998年曾应中研院之邀来台,大师风范仍令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中华经济研究院院长吴中书表示,迪顿最为人称道之处,在于他是一个从消费研究,
扩及到贫穷及社会福利领域的经济学家。
他最著名的《迪顿悖论》(Deaton paradox)主张,经济学者不应只着重引用经过加总的
经济资料,因为这样会有盲点,进而忽略了个体族群面临的实质困境。
举例说,对于高所得族群而言,所得增加对提升消费的影响往往有限;但低所得族群所得
若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对消费的促进就能立竿见影。所以迪顿认为,施政者必须重视
进而善用个体经济研究,才能拟定正确且真正能造福基层民众的经济政策。
中研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明郎表示,正因长期关注开发中国家的所得分配议题,1998年
迪顿透过管道表达想来台访问,顺道搜集资料,中研院便立即送出邀请。虽然当时迪顿在
台停留时间不长,但其散发独特的英国绅士气质,尤其演讲中字字句句所透露的人文关怀
,都令人记忆犹新。
陈明郎指出,迪顿来台调查研究,主因台湾经济数据资料较完整。1998年5月,迪顿便与
另一名经济学家帕克森(Christina Paxson)合作发表一篇名为
《台湾的经济成长、人口结构及国民储蓄率》论文,引言中特地感谢中研院提供协助。
陈明郎转述,在迪顿眼中,台湾在1990年代之前,消费占GDP比例并不高,
老一辈赚1块平均只花4毛,经济实力的累积主要是靠储蓄;
但新一代生活态度改变,赚1块平均花7毛5,消费与储蓄有了不同的分配与平衡,
个人生活品质也透过消费得到了提升。(中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