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XX9 (米鲁国王)
2015-10-12 23:08:53少子化是个契机
过去填鸭与义务教育资源少 做不到的事情
现在有机会做了
1.常态/能力分班 有好有坏-> 课程精致 自由选修化
2.与地区与大学资源整合合作
3.上课时数微调
改成类似大学选课制度 其实就是走向美国高中的自由选课制度
但美国高中有四年 台湾只有三年 不过也够了
国中是全部都必修也不留级的嘛 现在目标就是要缩短课时
然后英文时间增加
高中呢
ex:
数学A 补救教学 不记入成绩
例如数学B 1 2 3 4 基础 进度比较慢 并且复习
计算成绩时 期末gpa最高3.5分
数学C 1 2 3 4 中级 正常进度 毕业成绩 最高gpa 4 就是多0.5起计
数学D 高级数学班 教高级代数几何 或教微积分
A是衔接教育 转学生 外籍生
B和C是毕业最低要求 分数对推甄有差
D如果你想考大学推甄有利 尤其是数学系物理系之类
你如果不想搞明星高中 想搞常态化 又不希望不想唸书的人不要去乱 拖垮整体进度
又想适性发展 不要浪费大家时间
这样强者会越强 弱者会寻找探索适合的兴趣发展
开放高中生 可以申请许可 去修社区大学与一般大学的通识教育学分
难度认定部份与领域部份由学校或教育部局处认定 或由大学承认
高中师资不足不一定要自己硬开 可以合作
想碰敏感议题可以去大学修课 老师讲课不被高中教育单位管治 自愿修的
现在高中已经有部份的选修空间了(少数?)
高一上不计成绩
高三上修完 秋 考学测 拿到的成绩 可作为各系所要求门槛
高三修高等衔接课程 或修职业性质课程 修大学通识
只要学分够毕业就好了
然后去申请大学 根据修课背景筛人录取 这样就有鉴别能力了
不需要在那边抱怨或又想改回联考制度 又在那边多钱入学
教授也不用抱怨根本不知道要根据什么录取学生
因为制式化教育根本没有自由差异化的空间啊
寒假申请完 春 考指考 最多选考几科 然后二次申请学校
然后毕业
就近修大学学分 并且该大学承认抵免 也有助于地区学校留下好学生
少修两三科的诱因也是不小
地区资源整合是非常必要的 现在有电脑选课系统应该要办容易得多了
不趁现在把当初没做完的事情做完 还要等啥时候
教改只有改一半而已 当初目标明明就是要走向自由选课化
改一半当然就不如联考啊
但是发达国家还搞联考升学主义 其实不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