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提到德制师了那我就来回一下。
德式训练的部队最早可以追溯到1930年成立的中央军校教导师(后来改称教导总队),
当时的负责人是第一代德国顾问团团长马克斯‧鲍尔(Max Bauer),
之后又陆续组织了教导第二师、第三师,当然训练程度就不如教导总队。
实际上这几支部队的规模很小,最精锐的教导总队实际上只有一个团,
团内只有步兵、骑兵、轻砲兵、重砲兵、工兵、通讯兵各一队。
后面两个教导师也只有军官参加德式训练,士兵还是维持原样,
顶多装备一些零零散散的德制二手轻武器(一战用剩的)。
教导总队的目的是作为整理军队的核心,而不是丢到前线打仗,
总队出身的士兵放到其他部队就是军士官,再借由他们提升其他部队士兵的素质。
前几任德国顾问团团长的训练目标大多在中低阶军官身上,
传授他们德军的作战、训练方式,再由他们将德式战术投入运用。
就德国顾问和教官看来,国军的高阶军官大概就是那副样子,
不要来乱乖乖等退休就很好了,反正老蒋会听德国人的。
至于普通士兵部分,德国人对中国普通士兵的评价不错,耐操好用又听话,
最大的问题就是军官不太行,狗官充斥各阶层,要大修起码得花上一整个世代,
十年后美军对国军的评价也和当时的德国顾问差不多。
以当时大家心照不宣,中日几年内必定大战的前提下,
德国顾问根本没有太多德国时间帮你全面整军,只能一个师一个旅慢慢升级。
到1932年,第三任顾问团长佛采尔(Georg Wetzell)又开始推动“整理师”的计画,
说穿了就是挑出六支比较重要的师,将他们改组成德国国防军式的编制。
这时的威玛时期国防军步兵师的编制是二旅四团,搭配其他骑兵、砲兵等技术兵种;
国军名义上是一师三旅、一旅三团,但很多师下面都凑不满三个团。
因为装备不足,佛采尔只能完成步兵单位的改编,
砲兵和其他的装备还得仰赖断断续续的德国二手武器支援。
这六个师(2、3、9、25、87、88)之中只有87、88两师的状况比较好,
加上后来从这两个师之中抽出部分官兵组建的36师,以及扩编成师的教导总队,
就成了国军在抗战之初最重要的三支德制部队。
在1933年塞克特(Hans von Seeckt)上将开始主持第二阶段的编组之前,
国军德制师的发展都只能算是龟速前进,但就在1933年下半这个关键点开始加速。
当时德国战略物资最主要来源一是苏联、二是中国,
在战间期中,德国和苏联这两国都遭到英法等国的排挤,
很自然的就变成了同病相怜的伙伴,甚至苏联还会掩护德国偷偷练兵。
希特勒在1933年上台后,德苏关系瞬间陷入冰点,
但德国也正在加速建军,战略物资(尤其是钨、锑等稀有金属)的需求天天增加,
根据德国内部的统计,德国的战略物资只有煤矿足以自给,剩下的都得靠外国;
本来就不可能和英美法等国开口,现在又少了苏联,那就只好找中国了,
而且中国的钨、锑产量在世界名列前茅,刚好能补上德国的需求,
反正只要卖一些二线装备过去就能换到大笔战略物资,对德国而言利大于弊。
塞克特出掌德国顾问团后,中德之间的贸易量开始大幅增加,
国军本来想借此狮子大开口,向德国购买足以装备60-80个师的武器,
但立刻就被塞克特打枪,一方面德国自己也在扩军,没空帮你生装备;
一方面中国根本没钱没人,给了装备又没人保养也只是放著烂。
他的目标是将教导总队的模式扩大,让之前佛采尔编的那六个整理师全部换德式装备,
在德国顾问团的协助下,当时中国已经具有生产德式轻武器和少许火砲的能力,
只是大多数的重砲、防空、反坦克武器仍须仰赖德国供应。
塞克特和他的继任者法肯豪森(Alexander von Falkenhausen)
也帮老蒋拟定了对日本的作战计画。
在德国顾问的预测中,日军主力一定会从华北南下,华北平原想守也守不住;
同时在长江三角洲登陆,以中国贫弱的海空军毫无阻挡登陆的可能,
丢掉南京和上海只是时间问题。
因此,中国军队必须沿着长江后退,在南京、南昌、武汉、重庆都设置防线,
让日军没办法完成南北两路夹击,只能沿着长江打拉锯战,总之就是以拖待变;
也要想办法让中央的力量能够进入西南各省,才能有稳定的后方基地,
(后来老蒋就靠中共长征,顺便收了贵州和四川)
此外,法肯豪森也曾提过必要时可以决开黄河大堤已迟滞日军推进的策略,
后来也真的实行了花园口决堤这一招,
虽然战术上的损失比预计中更大(多半是人为因素),但战略上确实有其效果。
老蒋对塞克特和法肯豪森可是尊敬到不行,他们练成的那几个德制师始终都放在南京,
甚至也不愿意拿他们去剿共消耗掉,但放著东北军在那边烧的结果就是西安事变XD
西安事变后,国府已经没有借口在继续剿共,那就势必得准备和日本开战,
老蒋也因此要求法肯豪森加速练兵,并降低了训练的门槛,
原先计画要分三期调整30个师(德式编制),但还是来不及完成就打起来了,
相应的军事工业、维修补给能力也都还没建成;
等德国顾问团一走,德制部队就陷入无法自行补充的窘境,
只能随着一次次作战而被消耗掉。
最后只有教导总队、第36、87、88师,完成德式编制、训练及装备,
但也都只有德国轻装部队的等级,和德国国防军正规师相较只能称得上二军,
不过在中国已经是精锐中的精锐了。
另外还有宋子文自己砸钱买装备生出来的税警总团,也具有完整的德式训练和装备,
只是他们人数也不多,1938年之后就并入其他部队去了。
========
推 LIONDODO: 都有80只德式师团了,小胡子赞助点船跟飞机ok啦 10/09 09:02
国军当时有向德国订购鱼雷艇、快艇、和12艘潜艇,
但只有少数鱼雷艇和快艇完工并抵达,潜艇最终还是没来。
空军的话,国军的飞机和飞行员训练主要来自意大利和美国的帮忙,
德国只有卖防空砲和训练防空部队。
→ darkbrigher: 哦 唯一拥有完整海陆空建制的东北军 在某人抽大烟的 10/09 09:05
→ darkbrigher: 儿子领导下 一枪未发就"投降"了.... 10/09 09:06
不少东北军还是在关外撑到1932年才撤回来,这些人可都只是留守的二线部队。
东北军虽然凑齐海陆空三大军种,但东北海军和东北空军实际上并不强,
东北陆军也只是外强中干,打打内战还可以,碰到外敌就等著GG。
另外提出“三月亡华”这个论点的是芦沟桥事变当下的日本陆军大臣杉山元,
他老兄就是个马粪,这句口号喊出来连前线的日军都当他在唬烂......
日本在二战中要保持中立,要不就是在1937年KO中国,
要不就别乱开战,但不找个人来打的话那内阁大概会天天被天诛,
最后石油用完了还是要战,对手是绝对打不赢的苏联、美国,
就算中国也会在德国、美国暗中支持下变得更强,
法肯豪森当时可是很有把握的认为,只要让他练完那30个师和盖完工厂,
他有信心把日军反推回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