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体来源:
苹果日报
2.完整新闻标题:
人渣文本:黄安对于台独的重要性
3.完整新闻内文:
因为金钟奖时的一连串放砲,吴宗宪再次成为媒体焦点,支持者有之,辱骂者亦多。不过
讲到“骂吴宗宪”,三十岁以上的人,或许还会想起“黄安”这位仁兄。
我目前的学生多数不知黄安和吴宗宪嘴砲互轰的过往。吴宗宪曾一度走下坡,近来才又因
为节目上的拼命表现,而再次获得年轻观众的肯定;而黄安呢,则是以“反台独的附共艺
人”形象而为年轻人所知。
当我提到黄安在20年前,曾是唱片卖到近百万张的综艺节目宠儿时,许多学生都“万分震
惊”,有些人还恍然大悟的说:“难怪媒体都要一直报他又说了什么。”
但媒体之所以爱报黄安在微博上又讲了啥,其实另有原因。
不论是在两岸的哪一地,黄安都已经不是一线艺人,只剩下自己的微博可以碎嘴。他经常
言及台湾时事,并刻意站在亲共的立场,对台湾官民提出批判。他或许是想要博取中国民
众的支持,以拓展个人似乎不太顺遂的演艺事业,当然也可能是真心热爱“党国”。事实
为何,就只有他自己清楚了。
但台湾媒体之所以热衷于把他的网络言谈转为新闻,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可以创造“点
击量”。只要他一开骂,立刻就有订阅他微博的网络编辑将其意见“编译”,并火速丢上
即时新闻。
因为他骂得非常“过头”,所以当台湾网友看到他的新闻,就会立刻转回自己脸书上痛批
,社群之间快速转录,也一路转骂下去,点击数就非常惊人。点击数可以转为广告收益,
媒体即可从中获利。
这种标准的“引战文”模式,在新媒体颇为常见。许多人总追问,为何媒体老爱报范范黑
人的小孩,或是欧阳妮妮娜娜还是呢呢到底有没有退学,其实都是同一个原理,“因为你
看到他们就想骂”。
这当然是不太健康的一种媒体生态,但为什么“黑范双子”“欧阳一族”的新闻太多,都
有人出来批判,但就黄安的新闻,公共知识份子讪笑者有之,却没看到啥批判呢?
重点就在于他不但对统派是个标竿人物,对于独派,更是个有利用价值的反派角色。
黄安是个台湾统派心中设定的典型:台湾长大,前往中国发展,并且获得中国民众的肯定
,在当地生根落户,证实了两岸一家的可能性。
虽然他近来发展不太好,但因为新闻没讲,统派就不在意。只要新闻有提到他广获“大陆
民众”认同即可。
但他对于独派的价值更高。他也是独派所期待的那种统派典型:在生涯高峰后去中国发展
,努力了好些年,却一事无成,只能拼命向中国民众示好,发言逻辑越来越粗劣,虽能讨
好中国民众,却会激怒台湾在地庶民。
简单说来,他就是独派所期盼的那种统派丑角。
并非所有统派都是“那个样子”,但只要黄安拼命演活“那个样子”,所有媒体上都充满
“那个样子”的统派,那最后“统派”一词给人的印象,就全是“那个样子”。
这就够了,这对“台独大业”才有帮助。
当独派民众将黄安文章转回自己脸书上痛骂时,不只是要批判其个人意见,更是意图把这
种形象转嫁在所有统派的头上,要让其他类型的统派噤声,甚或慢慢由统派的立场退缩。
“你看!这就是统派,你和他一样吗?你要和他站在同一边吗?”
这种极化的形象操作,从媒体到普通网民,从传统纸本到新媒体,处处可见。这不只发生
在黄安身上,你也可以在王炳忠的身上看到,可以在许多急统派老人的身上看到,现在更
可以在洪秀柱的身上看到。
“那个样子”的统派,就是独派最大的资产。只要他们每讲一句话,支持台湾终极独立的
比例,就默默的增加一小点。
而这票统派在享受难得的媒体聚光灯而乐不可支时,却没想到这是以牺牲所属族群的底力
,来交换个人的利益。
或许他们有想过这个问题。可是依他们的实力,这也是他们能攀上的人生最高峰了。台独
?统一?都不如现在的走红来得重要。
但这毕竟是一种不健康的操作。长戏总有落幕的一天,丑角也将有卸妆的一刻。待其利用
价值耗尽之后,还有多少人记得他们呢?
我大学时,已渐走下坡的黄安曾应邀来台大宿舍迎新晚会表演,担任压轴。当他使出老梗
的散花魔术时,全场欢声雷动。
那年在台下的新生们,现在多半已成为台湾社会的中坚份子。我相信他们看到黄安今日的
夸张言行,内心会闪过很多想法,其中或许包括了:“如果黄安那时就退出演艺圈,应该
会是最好的结局吧!就像那场华丽的谢幕一样。”
但难就难在人总是抓不准谢幕的时机。一直拖着,最后连怎么做自己,都找不到方向了。
4.完整新闻连结 (或短网址):
http://goo.gl/J8WhG3
5.备注:
马:我才是教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