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问卦] 名字里面有数目字的爸妈取名时到底都在想

楼主: khara (高阳酒徒)   2015-09-29 20:10:05
: ※ 引述《HSNU1151XU (AppleJack是我的!!)》之铭言:
: : 是依照排行吗?
: : 比如说山本五十六之类的
: : 好啦我这边是指中文名字
: : 爸妈到底当初在想什么
: : 才会替小朋友去数字名字呢?
: : 这样不会常常被开玩笑吗
: : 有没有名字里面有数字的八卦
数字名的原因有很多种,
洪金富有一篇〈数目字人名说〉曾探讨过。
这一直到台湾老一辈民间都还有
又,闽南语读法又有文白读问题,
如“三六”可读 sam liok 亦可读 sann lak,
洪文中读文读音当系本人选择
就先不提名字里仅有一个数字而参杂其他字的,
只提名字纯粹是数字的。
有个乱传的谣言,
说啥因为那时平民被强迫规定只能以数字命名。
这种谣言蠢死了!只有无脑白痴或垃圾粪青才会信。
就跟一堆网络垃圾在那乱说啥儒家等于奴家的
(这些白痴也不看看历代与皇帝或当权者抗争的都是些儒生!)
都是粪青造谣然后无知者乱信。低能!
在唐朝已可见到文献上以数字称人。
例如“李十二白”,可能是因为李白在家族排行中居十二。
但这种排行似乎数字还不会太大。
挖一下我当初发过的旧东西:
请先参考这个偶然挖来的网页:
http://www.cnsurname.com/read.php?tid=60367
数字人名似非起于蒙元。
另外随手翻翻《名公书判清明集》(南宋事),
卷四户婚门争业上,
也有名叫“高七一”的人。
“陈五诉邓楫白夺南原田不还钱”条
有名叫“邓四六”的人。
下一条有名叫“徐六三”的人。
还有个好玩的例,争业下,
“重叠交易合监契内钱归还”条,
“江伸四三”就“丘某三三”借钱一百贯,
江伸本来要拿田去还,却在契约上耍花招,
“只供苗不离业”,
后来丘某发现后去跟他理论,
他到官府上告时却把以前曾赔给另一位丘三十的田混同抵赖,
而初判者也确实把丘三十和丘三三弄混了,
以为他赔过田了!
后来才发现真相,判江诈欺等罪。
这里丘三十和丘三三被弄混的事特别好玩。
有兴趣的板友可以去挖名公书判来读读。
数字命名,
特别是,三、四十以上不满百的数字
(和个位数、百千万独用皆不同),
其来源和理由似乎一直难说清。
但“因户编而命名”的假说,似乎破绽不小。
首先是编号何以总在百位以下?且顶多两三个字?
(补充例外:《名公书判清明集》有
 洪百四、洪百三(兄)、洪千二、洪千五、周千二这类名
 见“乘人之急夺人屋业”条)
真的编号不就该有“九五二七”“八八六”这种名字了?
这看来应该不是身分编号之类的玩意儿。
再,至少是元朝文献,
又有一堆庸俗得很(非士大夫式)却又非数字名的人,
啥刘阿驴、李外郎之类的(《通制条格》可见判例),
数字名并非常见。
若说有这政策,那落实得也太差了。这么取名的真太老实了。
反过来说,
元朝许多有官职之人照样以数目字命名并不以之为耻,
例如有个“尚舍卿七十六”,名字就叫七十六。
还有贾塔剌浑立了军功,有爵位,
他有个儿子就叫“六十八”,后来继承他的爵位。
伐南宋时立了不少功勋。
顺带提,六十八的哥哥叫抄儿赤。
看起来并没有规定一家人都得用数字命名,而是看父母高兴。
看起来某些人的数字称可能只是惯称别名之类的。
南宋《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五“从兄盗卖已死弟田业”有
“丘庄即丘六四者,丘萱之从兄也”
而勾结丁千七、丘广德谋其亡弟所遗田业。
卷六“伪批诬赖”条
“吴五三,即吴富也”。
但是底下行文多半用吴五三,偶用吴富。
另外女性也有这种名字。卷六“争田业”条:
阎绍娶阿张为妻,
生有阎四二娘、阎四四娘二女并腹遗一子阎继祖。
绍死后,阿张再嫁胡喆,
生有胡四十娘、胡五十娘。
(又这一条里阿张打起官司挺有一手的。)
合并的例子,见卷七“立继有据不为户绝”条:
吴琛有女四人,子一人。即
长二十四娘,石高之室。
次二十五娘,胡闉之妻。
子曰二十六,乃吴有龙也,即今立异姓者(讼时已亡)。
次曰二十七娘,据称已嫁许氏者。
幼曰二十八娘,即今陈词未嫁者。
再补一条父子皆以数字称的:
卷六“陆地归之官以息争竞”说,
“张清死,无子。有碱塘陆地二亩,朱安礼、张七四互争”
张七四自称过房给张清为子,
实际却是“张六一嫡子,张清乃其叔也”。
又内文张七四声称朱安礼“逼其已死男张百三伪书(典契)”,
似乎朱安礼是张清之妻,原有一男名百三。
还有卷七“阿沈高五二争租米”条。
人物是:
高五一(兄)阿沈(原高五一婢,生女公孙)
高五二(弟)高六四(五二次子,过继给高五一)
王三(阿沈后夫)
卷七“辨明是非”条
周兰姐嫁董三二,生子董三八。
数字较大的,卷七“宗族欺孤占产”有梁万三。
(沈万三想必大家都很熟了,但这种似相对少见。)
至于是否有人会取名九五(犯讳?)
或取名四四(不吉?)
目前我是没看到囉.
数字具体来由还不很清楚。
总之文献上看来,似非元代始。
另,就我目前所见,
名公书判里表位数的“十”似常省略。
例如,“丘三三”不称*“丘三十三”。
但后来满人(含汉军旗)、回人等取这类名,
似乎“十”字都是念出来的。
这点有些差异。
其实《元史》里这个“十”似乎已有写出了
1.元史顺帝纪(后)至正二十五年:
 “闰月庚申,以宾国公五十八为知枢密院事”
2.元史卷一百五十一,列传第三十八,贾塔剌浑(附弟六十八)
 弟六十八袭(爵)。至元五年,诸军围襄樊。
 九年,六十八帅所部戍骆驼岭……
 (贾塔剌浑当为汉人技工。以从成吉思汗征战,获位并取蒙名。)
3.元史顺帝纪(后)至正十七年:
 夏四月丙午,监察御史五十九言:“今京师周围,虽设二十四营,……”
4.元史卷二百七,列传第九十四,逆臣,孛罗帖木儿
 (后至正)二十一年正月,命平章答失帖木儿、参政七十往喻解之……
 (调停察罕帖木儿和孛罗帖木儿的军事争执)
5.元史卷一百三十八,列传第二十五,脱脱
 哈麻矫诏遣使酖之(酖杀脱脱),死,年四十二。
 讣闻中书,遣尚舍卿七十六至其地,易棺衣以殓。
 (“尚舍卿”似仅此一见。疑当为“尚书卿”。)
其中有趣的是,
无论是元朝或者后来清代旗人或回族 (例如苏四十三的叛乱),
这种不带整数的数字名往往是用汉语命名的,
而非用他们的固有语。
反之,至少以满洲为例,以满语数字命名的,多半是整数。
例如“纳丹珠”(70)“扎昆珠”(80)“乌云珠”(90)等等,
则皆属整数,且几全用音译而非意译。
当然日本由于有训读法,
所以山本五十六的五十六其实是种重箱读:isoroku。
举完例,再回头讨论原因。
我看过的说法,
有说是为了纪念出生当时祖父母、父母等之年纪的。
但从某些旗人家谱来看,似乎未必尽然。
例如有兄弟数字是连续的,可是年龄却隔了几岁。
洪金富该文也质疑这个说法。
日本的山本五十六,维基百科上说那确实是纪念父亲年纪。
(而他母亲也已达四十五岁。晚生的。)
这种命名在日本似乎也不常见?
但看看大槻磐溪,日本幕末的汉学家,
他被称做“六二郎”是因为他是“第六个二郎”,
(坦白说我不是很懂,是说继承二郎这名号的第六位?)
至于汉族与周边民族的这类数字名,
具体原因恐怕还得再研究。
******
倒是题外话,蒙古人应该不至于搞数字编人法。
但他们吸收汉语的模式也够好玩了。
像是册封弟弟作“皇太子”,
完全无视“子”这词尾而只当成类似威尔斯亲王般的名号了。
之后蒙古一堆“红台吉”“黄台吉”云云,
根本不是啥喜欢又红又黄的,
全都是汉语“皇太子”的讹音。视为一种黄金家族出身的高级贵族。
这也算个命名的有趣现象。
作者: kevinqazwsx (Irean)   2015-09-29 20:11:00
你数字姓名系的?
作者: Love1019 (爱与勇气的年代)   2015-09-29 20:12:00
三本56 ?
作者: YuDragon (YuDragon)   2015-09-29 20:12:00
你姓名系的??
作者: MITTA (Reus我的嫁)   2015-09-29 20:12:00
嗯哼
作者: mov560829 (蜀道难)   2015-09-29 20:13:00
一龙、三虎、饿狼
作者: Jimny5566 (帅啊!老皮!)   2015-09-29 20:13:00
册封事记弟弟是皇太弟,孙子是皇太孙
作者: danny67132   2015-09-29 20:17:00
山本5566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