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奥运太伤 波士顿临阵落跑
2015-08-16 07:39:28 联合报 记者庄蕙嘉/报导
2008北京奥运在“鸟巢”举行开幕式,场面壮观。 欧新社
城市荣耀 敌不过超支阴影
能举办体育最高殿堂的奥运,以往是城市和国家的荣耀,然而曾几何时,却渐渐成为一种
负担。
美国波士顿6个月前击败洛杉矶、旧金山和华盛顿,成为美国申办2024年奥运的代表城市
。但是波士顿民众支持度仅4成。加上美国奥会要求波士顿市政府担保支付超支费用,让
波士顿决定放弃申奥,美国奥会只得另寻求替代申办城市。
就现成的设施来看,波士顿拥有职棒大联盟芬威球场,TD花园体育馆是多功能体育设施,
近郊福克斯堡(Foxborough)镇的吉列体育场可举行美式足球、冰球及足球比赛,还有哈
佛大学与波士顿学院这些一流学府的场馆可以使用,硬件资源可说是相当丰富。
尽管如此,波士顿市政府评估民意及财力后,认为举办奥运“太伤”,决定退出。
奥运似乎成为一项愈来愈花钱的活动。自从1976年蒙特娄奥运巨额亏损10亿美元后,国际
奥运委员会便建立赞助商制度,帮助举办国家纾解财政压力。
北京获得2022冬奥主办权,申奥代表团欢呼。 美联社
吸观光财 希腊反亏百亿美元
各国争取举办奥运,目的除了宣扬国家实力,也想吸引观光客并增加收入。可是若掌握不
好,很可能因亏损而元气大伤。2004年希腊雅典举办奥运,出现空前的100亿美元亏损,
对于已经债台高筑的国家财政更是雪上加霜。
索契冬奥 花了澳门一年GDP
去年举行的俄罗斯索契冬奥,花费高达510亿美元(约台币1.6兆元),是历来最贵的奥运
。510亿美元这个数字有多么多呢?差不多是澳门一整年的国内生产毛额(GDP)。
俄罗斯在2014冬奥城市索契大兴土木。 美联社
转亏为盈 罗姆尼救盐湖城冬奥
当然也有举办成功还赚钱的例子。曾参选2012年总统大选的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
,1999年临危受命接下2002年盐湖城冬奥筹委会主席的棒子。当时有超过3亿美元的资金
没有着落,经商出身的罗姆尼发挥长才开源节流,成功转亏为盈,可算是经典案例。
英国牛津大学经济学家弗莱杰格(Bent Flyvbjerg)及史都华(Allison Stewart)2013
年发表的研究,分析1960到2012年的夏季及冬季奥运后发现,几乎每届赛事都超支,平均
超支比率高达179%,显示每个举办奥运城市和国家都承担巨大财政风险。
根据凯因斯经济理论,举办奥运需要建立大众运输系统、道路、桥梁、旅馆、体育场馆、
奥运村以及其他大型公共建设,可以带来庞大观光及商业收益,并促进城市发展。但是若
规画不当、政府贪腐或执行不佳,可能导致预算浮滥超支、无法再利用、效益或收入不如
预期等缺失。
中国大陆北京已举办2008奥运,又成功取得2022冬奥主办权,包括上一次兴建的“鸟巢”
主场馆在内,约三分之二的场馆都可以再利用。
北京当局期待,2022冬奥能把台币1.5兆元的商机转换成白花花的银子。
北京奥运落幕后,天安门广场放起烟火。 法新社
还需民意检验… 民主国家玩不起
因为财政考量加上市民不支持,美国波士顿决定退出申办2024年奥运。奥运花费愈来愈大
,也必须接受民意检验,似乎已不是民主国家玩得起的游戏。
华尔街日报报导,最近7届奥运中,有2届是独裁国家举办:2008北京奥运及2014俄罗斯索
契冬奥。2022年冬季奥运举办权也由北京拿下,成为全球第一个同时举办过夏季及冬季奥
运的城市。
波士顿退出申办奥运,凸显城市承办奥运时面对的巨大财政支出风险。如今并不是每个国
家或城市都会出于爱国情操或城市发展,不顾一切争取奥运。市民认为,波士顿无力负担
承办奥运的宠大规模及心力,放弃也算是种解脱。
波士顿为尊重民意而放弃申奥,但是中国大陆的做法大不相同。当时为办好2008奥运,北
京当局使出浑身解数。为了纾解市区车潮并改善长期为人诟病的空气品质,奥运会期间实
施单双日开车,根据车牌尾数分为2组,分别在单、双日才能开车进市区,违者罚款。
此外,北京在奥运前公布三处公园,供游行示威人士表达意见,但民众送交的申请案没有
一件被核准,且公园四周都是便衣警察。这些在北京奥运期间实施的开车和示威规定,在
民主国家恐怕行不通。奥运虽是展现人类成就与爱国情操的绝佳舞台,然而尴尬的是,民
主国家愈来愈无力负担这个大舞台。
新闻辞典:奥运
奥林匹克运动会(Olympic Games)简称奥运,通常指的是夏季奥运会。奥运源于古希腊
,因举办地在奥林匹亚而得名。自1896年开始,奥运固定每4年举办一次。冬季奥运举办
年分和夏季奥运错开,但也是每4年一次。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负责主办夏季和冬季奥运、青年奥运及残障奥运(帕运)。台北市曾
于2009年举办听障奥运,听奥的主办单位为国际听障运动总会,不是国际奥会。国际奥会
虽授权听奥可使用“lympic”(林匹克)的名称,但宣传上不能使用奥运五环标志。
http://udn.com/news/story/6951/1124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