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CM15 (半个乡民)
2015-08-14 17:04:25台湾经济在2000年左右,进入转型期,以往的高经济成长逐渐消失,社会风气从高流动、
富创业冒险精神转向对公司忠诚的日本式公司文化,而且在几年内,许多传统产业被迫迁
厂到中国或是东南亚国家。
此时,正值壮年的厂房干部,约莫30到40岁之间,往往是处于父母逐渐老去,孩子慢慢长
大的阶段,面临家庭与经济的重大抉择,以过往的求职经验,如果选择家庭的人,在重新
寻求工作以及人生规划的时候,面临到高不成低不就,原来的职位是副厂长,公司提出的
外派优渥条件是厂长,但是离职后却只有失业,如此衍生的中年危机。
在台湾这种现象出现在2000年左右,但是八年后的2008年以后,却出现一种思潮,台湾普
遍经济不景气到处缺工的原因,归咎于是“年轻人草莓”
不愿意屈就低薪,高工时,苛刻的学经历条件,职场的年龄歧视(草莓污名),甚至是更多
的无成长空间的打杂职位却要求高学历,自我积极进修的条件。
以现况来看,台湾青年的中年危机会时比以往少掉子女的因素,毕竟很多人喂饱自己只是
刚好,根本无力组织新家庭。
台湾七年级以后青年一进入社会就面临莫名的“中年危机”,却还要承受社会的究责。
有没有中年危机也是年轻人的臭方面的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