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炒反课纲议题 我是很好奇 为什么刘墉没有发表他的看法
因为我曾在中学一年级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读到他的"超越自己"一书
里面提到
一个研究所的教授,在课堂上说“秦始皇 是坏人!”这句话引起了许多研究生的反感,
因为那是研究所,不是幼稚园……
极端的印象
两个同在纽约作过短暂停留的朋友,提到他们的观感,一个人说纽约是世界上最浪漫的
地方,他希望能有机会长住些时;另一个人却说纽约是人间的地狱,要他多待一天也不愿
意。 为什么他们对纽约有这么不同的感觉呢? 喜欢纽约的说,他下飞机之后,朋友先
带他到皇后区的自宅歇脚,并叫出租车去大都会美术馆(Metropolitan Museun Of Art
)。在美术馆对面用过餐。然后沿着中央公园 走到繁华的第五街,看了川普大厦(
TrumpTower)、JBM的竹林庭园,转过洛克菲勒中心(Rocke- feller Center)的溜冰场
,再登上帝国大厦(Empire StateBuilding)的顶楼,欣赏曼哈顿的夜景,而后叫车回
家。痛恨纽约的则说,他下飞机之后。朋友叫出租车送他去四十二街附近的一家旅馆,
再带他由中央车站乘地铁到自然历史博物馆(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而后坐地铁到下城吃饭,再去世界贸易大楼(World Trade Center)顶层欣赏曼哈顿夜
景,又去时代广场、逛了成人商店,而后送他回旅馆。现在你应该知道,他们对纽约的
观感为什么有那样大的差异了!虽然接待的朋友都花了不少钱,也都带他们逛了世界最
著名的博物馆和最高的建筑。但是前者住在安宁的住宅区,看到的是幽静的中央公园 、
豪华的商场和干净的市容,后者却见到了肮脏的地铁、杂乱的下城、藏污纳垢的时代广
场,且领教了旅馆附近的嘈杂。问题是:若非再有机会到纽约,这种观感就可能在他们
的心中维持一辈子。由于是他们亲眼所见、亲身所感,所以每当他们提到纽约,那好极
了与坏极了的评语,必是斩钉截铁的。 我们不是常听人斩钉截铁地说“某人是好人”或
“某人坏透了"一类的活吗?他们也是亲眼所见、亲身所感,但是如果以纽约的例子来
想,你认为他们说的对不对呢?请不要觉得我是小题大作。因为犯这种以偏概全的毛病
的人真是大多了,我们甚至可以讲每个人都会这样,甚至不经过亲身的观察,而以自己
的推想,或得来的小道消息,来评断事情。 这样做,受到损失的是谁呢? 是那印象偏
差的,也是那被偏差了印象的。因为前者很可能一辈子不会再想去接触、去了解。他失
去了访问一个美丽的地方和结交一位好朋友的机会;后者则可能被永久地误解, 连申辩
的机会都没有,且以讹传讹地,遭到更大的伤害。这世上有什么十全十美的呢?愈干净
的城市,它排污水的系统可能愈庞大;愈见不到垃圾的地方,可能愈有一个堆积如山的
垃圾场;连人体都有动脉与静脉,谁能因为觉得那“青 筋”看来讨厌而将静脉切除呢?
所以,我们不论看人、看事,甚至听别人论断事情,都要有一种客观审度的态度。古人
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也可以讲“尽信人,则无己”,如果别人说的一切,我们
都相信,自己的观察力不是自费了吗?记得我在研究所的一个教授,曾经在课堂上说“
秦始皇是坏人!"引起了许多研究生的反感。因为那是研究所,不是幼稚园,研究的是
客观的史实,而非给予主观的评断。当教授未举史实,而骤下评语,说“秦始皇是坏人
”这句话的时候,除了显示他的强烈主观,也漠视了学生的判断力。 由于听你十分主观
地评论同学,我才说了这么一大番道理。因为它关系你的一生,也关系你一生接触到的
人与事!
因为书中提到这部分让我看到重新思考过去念的历史 特别是近代史有太多矛盾的地方
而且过去历史课本有太多主观意识形态而非能全面的描述史实与历史人物
这本书的出版日期距离现在28年了
不知道28年后的刘墉 看到现在的改课纲 加入太多过去他认为的幼稚园意识形态主观评断
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