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道陈澄波的时候,他的生平,哪一年生哪一年死他一定要写嘛,那他怎么告诉我们陈澄波
: 是1947年,228事件之后,接着在国民党三月清乡的活动当中,一路由基隆登陆往南杀,到
: 嘉义火车站前面,陈澄波被杀死在那里,然后曝尸在马路上。他怎么跟我们解释这一段?为
: 什么这个政权要杀害一个这么优秀的艺术家? 所以教科书当然不会有陈澄波。
: 我们现在能看到陈澄波的画,你知道那个画是怎么藏的吗?因为当时陈澄波被杀害之后,后
: 来家人经过几番交涉,把他的大体接回家,安葬他。之后国民党还是不放过,当然就抄家,
: 当时他的家人,也感谢他的家人有先见之明,他们知道陈澄波的画作,将来是可以永久流传
: 的,所以把他的画藏在,以前乡下的房子,因为那个墙壁,当时乡下的,不管是日治时代留
: 下来的木造房屋,或是我们台湾传统的,以前乡下很多都是用砖块盖的,有些更穷的甚至是
看完这段..我深深的体会到偏颇的言论可以怎么样去影响一个人的观感..
也体认到如果一个人的知识只来自特定媒介..维基百科..甚至PTT ..
会产生怎么样的问题.
我来告诉你我所知道陈澄波被处决的事实:
1947 年 228 事件爆发..冲突开始在全岛延烧..此时嘉义方面亦暴发本省人
与国民政府军队及警察间的武装冲突..当时市长为孙志俊.
当时地方政府因为寡不敌众..渐渐不支..最后退守嘉义水上机场..打算撑到
国民政府军队增援.
此时陈澄波做了一件改变他一生命运的事..由于陈曾经在上海教书..通晓国语..
与陈复志、潘木枝、柯麟、林文树、邱鸳鸯、刘传来、王钟麟等人进去水上
水上机场"和平谈判"..原本孙志俊的想法是以拖待变..设法稳住情势.
当孙志俊得知国民政府援军已在基隆登陆..反攻有望..便拘补了以上数人..
其中陈澄波随后在嘉义火车站前遭到枪决.
看到这..一般人会有怎么样的认知呢? 陈澄波无疑是优秀的画家..
我看过他的画作"淡水".. 我本身对艺术是外行..但也觉得深深的被他画作打动.
TVBS 主播不识陈澄波..其实我想有很多原因..也许不过是他自己的问题罢了.
我第一次听到陈澄波的名字..是高中的美术课..当时我也的确觉得意外..
为什么老师不要我们去欣赏举世知名的凡高,高更的画作..而是一个听起来像本地人
的陈澄波呢?
当时我并不知道陈澄波的生平..事后回想起来..老师没有如同原po 般..去指责
某一方的不是..而只聚焦在他的艺术成就上..这才是教育的本质.
整个事件是这样的: 228 事件本身就是悲剧..是大时代的悲剧..
当时太平洋战争才刚结束..面对一个动荡不安的处境..站在不同的立场..
自然看到角度不一样..我曾经听外省长辈经历过水上机场那个经过..
他说陈澄波等人是要求国军投降并且放弃抵抗..
我还在维基百科上看过更的扯.. 上面说陈澄波等人是去水上机场"慰问"(劳军)..
随后遭补杀............
无论真相如何..事情其实已经有了大致的样貌...站在国民政府的立场..
这是一场叛乱..企图颠覆政府..陈的立场与动机也许立意良善..
但之后被清算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了..
当中最大的争议点是..陈澄波等人并未接受公开公正的司法审判...
人命如草芥..一个充满才华的艺术家就这样死的不明不白..
这是之所以后续引发这么多矛盾..仇恨的起源. 原po有提到吗?
教育和历史是为了提醒世人..不要犯下一样的错误..
而不是单方面指责..却没有还原历史的全貌。
现在这个年代..早就没有什么白色恐怖..戒严了..
司法制度..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像废死这种议题..也可以公开讨论.
这两个名词(白+戒)..却常常被拿来消费..尤其某些公众人物..某些群众运动..
做为一个乡民..我不愿站在特定的立场..我只会客观去了解..并且还原史实.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