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sam09 (柊é¡)
2015-06-14 18:22:35来补完中亚的故事。
#1LPsEcgj 这篇虽然主要在写巴布尔,但应该可以算是前情提要。
欧洲人在16世纪之前对中亚的认识几乎是一片空白,
顶多只听过富饶的撒马尔罕城和神勇的“跛子”帖木儿,
剩下的就是马可波罗的传奇和亚历山大时代的断简残编。
16世纪初,乌兹别克斯坦的昔班尼汗(Muhammad Shaybani)逐一扫平了帖木儿的后裔们,
把难缠的巴布尔赶到阿富汗,统一了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草原(以下简称河中地区);
不过昔班尼在1510年被波斯军击败阵亡后,河中地区重新陷入混乱。
由于波斯人信什叶派,无法统治中亚的逊尼派穆斯林,没有多久就被赶了回去,
此后,花剌子模地区的贵族立了金帐汗国的一位后裔伊勒巴斯(Ilbars)为汗,
建立希瓦汗国(Khanate of Khiva),统治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西部。
而昔班尼的后裔则控制了撒马尔罕、布哈拉(Bukhara)等城镇,
建立布哈拉汗国(Khanate of Bukhara),统治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东部,
早期的实际掌权者是昔班尼的姪子奥贝都拉(Ubaydullah),他到1534年才当上大汗。
而在两个汗国以北则是仍处在游牧状态的哈萨克斯坦人,
他们还是一群分散的部落,结合成了一个松散的哈萨克斯坦汗国(Kazakh Khanate),
偶尔也会被较有实力的领袖统合,南下劫掠乌兹别克斯坦人。
此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族群,如西北方的诺盖蒙古人、卡拉卡尔帕克人;
南方的土库曼斯坦人、东部山区的塔吉克斯坦人、东北方最远的吉尔吉斯人(柯尔克孜)等;
现在的新疆则出现了一个叶尔羌汗国。
这时由于新航路的开拓,欧洲人希望找到通往中国和印度的路线,
于是开始四处探险,英国人和俄国人偶然的展开合作,成立了一个“莫斯科公司”,
负责寻找经由中亚通往印度的道路。
1557年,伊凡四世任命莫斯科公司的代表詹金森(Anthony Jenkinson)出使布哈拉汗国,
这个使节团兼商队沿伏尔加河南下,越过里海抵达希瓦汗国,并受到希瓦人的欢迎,
将他们顺利的送到布哈拉,但后者对他们没什么兴趣,外交事务完成后便迅速离开了。
詹金森使团是第一支进入中亚的西欧人,在旅途中留下的许多第一手考察记录,
后来也成为欧洲人和俄国认识中亚局势的重要资料。
在俄国人前进西伯利亚的时期,许多西伯利亚的鞑靼人逃往准噶尔,
和当地的蒙古部落整合成另一支新的势力,重新开始向外扩张,和哈萨克斯坦人冲突。
哈萨克斯坦北部荒凉的草原地带是天然的屏障,除了后勤补给困难外,
哈萨克斯坦人、吉尔吉斯人和准噶尔人都不是好惹的角色,他们在草原上神出鬼没,
使得俄国人短时间内无法建立据点,主动权反而掌握在势力最大的准噶尔人手中。
河中地区的布哈拉、希瓦两国则一直和俄国保有断断续续的外交关系,
俄国也因为这两国的位置实在太远,没有多余的力量出兵远征他们。
两汗国在17世纪时算是达到鼎盛(内部当然又是另一回事),
但到18世纪初,俄国越来越强大,波斯、阿富汗也结束了混乱,
东边的准噶尔人也成为一大威胁,他的后面还有个大清;
没什么进步的布哈拉和希瓦准备大难临头。
1709年,费尔干那(现在乌兹别克斯坦西部和塔吉克斯坦东部)的贵族脱离布哈拉汗国,
建立浩罕汗国(Khanate of Kokand),使河中地区变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北方的哈萨克斯坦人也在和准噶尔人的长期冲突中逐渐形成三大集团:
东南部的大玉兹、东北部的中玉兹和西部的小玉兹,
大约是17世纪末陶克汗(Tauke Khan)在位期间所出现,他是哈萨克斯坦史上的明君之一。
陶克汗逝世后,哈萨克斯坦汗国重新回到分裂状态,让俄国人有得以插手的余地。
1723年,准噶尔人大举攻入哈萨克斯坦,占据大、中玉兹,
小玉兹首领阿布勒海尔汗(Abul Khair)自愿接受俄国保护(尽管他手下大多反对),
让俄国兵不血刃的控制小玉兹,许多大、中玉兹的部族首领也逃到俄国,
更进一步给予俄国更多进入哈萨克斯坦草原的本钱。
同时期的准噶尔汗国也遭到清军攻击而自身难保,一时无法阻止俄国的推进。
在哈萨克斯坦汗国分崩离析后,俄国人开始认真的向哈萨克斯坦草原推进,
一方面对部族首领恩威并施的拉拢,一方面开始建立绵长的要塞线,
移入大量居民将草原逐渐分割蚕食,并挑动哈萨克斯坦人之间的纠纷使他们无法整合力量。
在俄国人消化哈萨克斯坦与西伯利亚的同时,
大清在1757年摧毁了准噶尔汗国,也需要时间处理新征服的地区,
在这个局面下反而又让河中地区重归稳定,三汗国一时之间少了外患,
便开始欢乐的内斗起来,就这样进入了19世纪。
俄国人在18世纪末虽然减缓了往中亚的扩张速度,但并没有放弃吞并三汗国,
尤其是当他们知道英国人正在阿富汗和波斯活动时,
俄国政府决定重新启动扩张政策,这就是外交史上的大博弈(The Great Game);
他们的策略是一方面进行商务、外交谈判,一方面挑动三汗国之间以及内部的部族冲突。
同一时间也向大清的西北边境进行试探,包括修筑堡垒等等。
到1850年代,俄国的要塞线已经推到了锡尔河畔,引起希瓦、浩罕两国的恐慌,
也开始组织反击,模仿俄军修筑堡垒(他们已经有火枪了),希望将俄国人逼退;
其中浩罕的反俄大将军应该都听过,就是后来跑去新疆的阿古柏(Muhammad Yaqub Bek)。
好在后来克里米亚战争开打,才让中亚三国暂时喘了一口气,虽然只有3年。
俄国人在中亚的扩张其实和1930年代日本人在中国的活动有点类似,
都是前线的中阶军官自行发难,后方政府才在事后默认。
克里米亚战争一打完,俄国马上将矛头转回中亚,
加上政府中的鹰派希望用中亚和远东的利益弥补克里米亚的损失,
迅速攻破了浩罕汗国在锡尔河以北的各个据点,并占领浩罕第一大城塔什干,
使浩罕汗国自此失去抵抗力,成为俄国的附庸。
在浩罕崩溃之后,布哈拉与希瓦终于知道这下靠北了,
但这时候已经几乎没得救,俄军在打垮浩罕后进军布哈拉,
轻轻松松的痛宰布哈拉军队,在吉札克要塞之战还打出了6:6000的夸张战绩,
并占领了布哈拉的商业重镇撒马尔罕。
布哈拉和国在弹尽援绝之后,于1873年投降,此后成为俄国的保护国;
希瓦汗国在同一年也宣布臣服,一起被并入俄罗斯帝国辖下的突厥斯坦总督区,
但仍然保有名义上的领土与权位。
此外,浩罕汗国的残余则在1876年被并吞消失,俄国自此彻底完成对中亚的征服。
布哈拉汗国和希瓦汗国实际上一直存在到1920年代,
后来先后遭到红军征服,重组为“花剌子模人民共和国”,
不久后又拆开成中亚南部的四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