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有三大影展
: 坎城 威尼斯 柏林
: 坎城影展好像得到最多关注
: 参加的大明星也最多
: 威尼斯次之
: 柏林影展几乎是新锐电影的发表场合
: 跟主流竞赛电影不太一样
: 美国的金像奖则是美国和英语电影的竞赛场
: 非英语电影几乎只能抢最佳外语片
: 其他四大奖颁给非英语电影的机会相当低
: 所以他不太算是国际电影影展
世界三大影展是这三个没错 不过严格来说应该叫做"世界三大艺术电影影展"
这三个虽没有很绝对的分界 然而整体来说还是有些差别
威尼斯电影节的最高荣誉是金狮奖
它比较重视电影的艺术本质 有些甚至一般大众看不太懂
例如去年得奖的《鸽子在树枝上沉思》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不知所云
或是较早奇士劳斯基的《蓝色情挑》很多人觉得不太懂但很动人...
当然也有艺术成就高但又不至于太艰涩的作品
例如靠《断背山》以及《色,戒》得过两次金狮奖的李安
侯孝贤的《悲情城市》
以及蔡明亮的《爱情万岁》和贾樟柯的《三峡好人》
台湾在这个影展就拿过三次金狮奖(《断背山》算美国的)
柏林金熊奖的得奖片一般偏重政治与创新
例如李安的《喜宴》与《理性与感性》
讲述蒙古族婚事传统的《图雅的婚礼》
以及被称为全世界最好看的电影之一的《中央车站》
其实柏林影展本身就有特别为艺术成就与同志设的银熊奖奖项
蔡明亮的《天边一朵云》以及周美玲的《刺青》就分别得过这两个银熊
台湾在这个影展虽只拿过一次金熊奖(李安的《理性与感性》也算美国的)
但是银熊拿过不少 例如蔡明亮的《河流》拿过银熊奖
所以柏林影展我们也是表现很好
至于坎城金棕榈奖的片子相对来说较偏商业一点
比较稍微重视话题性 也较常找大牌演员来站台
很奇怪的是 金棕榈奖的得奖片子在这三个影展里
颁给非欧洲或非美国电影的次数是最少的
华人至今只有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得过
侯导这次能拿到最佳导演已经是很难的一件事了
君不见他虽获奖但是西方媒体的画面其实很少?
台湾除了侯导这次还有杨德昌凭《一一》也拿过最佳导演
李安只有靠《冰风暴》拿过最佳剧本奖这个小奖
蔡明亮也有靠《洞》得过这个影展的费比西奖《你那边几点》获得录音技术奖项
但这也不能怪台湾在这个奖项不争气
因为它根本就是欧美人自high的影展?
至于奥斯卡金像奖 简单来说
就是财大气粗的美国人自己弄来跟这三个电影奖互别苗头的影展
或者更精确来说应该叫做"英语世界的商业电影节"
事实上他的名称应该叫奥斯卡学院奖(Academy Award)
光是要拿到这个奖就必须符合一个条件:
"必须是前一年在洛杉矶地区的影院首映并连续放映不少于7天的影片"
所以他会商业取向一点都不奇怪
而且只要是会员均可以对所有奖项投票 会员有数千人
所以当然就是“大众”取向 更别提不是英语片就根本没机会拿最佳影片了
所以整个奥斯卡与前述三大艺术电影奖的评审团制度完全不同
只要知道《冲击效应》都可以击败《断背山》得最佳影片
《亚果出任务》可以胜过《少年PI的奇幻漂流》得最佳影片
就知道奥斯卡有多没营养了
台湾至今当然没有拿过最佳影片 最强的李安倒是已经拿过两次最佳导演
即使很多人都认为他这两次实际得的都应该是最佳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