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capsspac (上锁的房间)》之铭言:
: https://www.facebook.com/kchuang2013/posts/1472823636278151
: 黄国昌
: 2014年1月20日 ·
: 支付命令本不应有既判力
: 以前在高雄大学带着学生进行法律服务时,就遇到不少因“确定支付命令”而受害的案例
: 。被害人运气好时,可以事后另循侵权行为诉请损害赔偿,运气不好时,连这个救济管道
: 都没有。运气好不好,完全就看法官对“既判力强度”所抱持的见解(对不起,再说下去
: 就变成上民事诉讼法的课了)。
: 问题是:支付命令形成过程中欠缺必要的程序保障,确定的支付命令只应有执行力,根本
: 不应有既判力。现行法赋予支付命令既判力,只是在减轻法官的案件负担,给予债权人不
: 应得的windfall,牺牲的是无辜债务人的利益。
: 这件事司法院老早就知道,笔者也倡议修正多年了,但是基于大家心知肚明的理由,就是
: 不愿处理。
: 希望这次这位妇女是最后的受害者,也希望立法委员不要搞错了真正应该修正的方向。
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748616
违背诉讼权保障之支付命令制度
2014-01-21 06:00
◎ 沈冠伶
日前报载一名妇人因多次被诈骗集团以法院、检察署之假公文先后骗走数百万,嗣后对于
法院所核发之支付命令,置之不理,未在20日之内提出异议,结果“支付命令”因此发生
与确定判决同一之效力,诈骗集团进而声请法院强制执行。此案例促使吾人应重新思考,
现行支付命令制度虽有便利债权人行使权利之优点,但对于债务人之诉讼权保障是否仍有
不足之处?
德国亦有类似于我国之督促程序(Mahnverfahren),但支付命令之效力于债务人未于法
定期间内提出异议时,仅使债权人得据以声请执行裁定,如债权人未于支付命令送达后六
个月内声请执行裁定,则支付命令将自动失效;而执行裁定之效力亦仅相当于得为假执行
之缺席判决,仍不具有既判力。债务人得于强制执行程序上再对于执行裁定提出异议,而
转换为诉讼程序,以进行言词辩论之审理,保障诉讼权。
相形之下,我国法上只要债务人未于受送达后20日内对于支付命令提出异议,即发生与确
定判决同一之效力,而此效力依向来实务见解不仅有执行力,还包含既判力,此使得当事
人就同一法律关系不得再循诉讼途径予以争执,恐过于侧重于债权人之保障,对于债务人
之程序保障显有不足之处。虽然于2003年我国民事诉讼法修正,确定之支付命令如有再审
之事由时,得提起再审之诉,。但最高法院 61年台抗字第 407 号民事判例认为,债权人
在督促程序就其所主张之事实毋庸举证,其债权凭证之有无,与应否许可发支付命令无关
。以债权凭证有伪造情事为理由,对于依督促程序而发之支付命令及假执行裁定声请再审
,不合于民事诉讼法第496条第1项第9款之规定。此见解迄今一直为下级审法院所援用,
而使得因提起再审之诉而废弃原裁定之可能性微乎其微。由此更可凸显,一方面承认支付
命令有既判力而以再审之诉作为救济途径;另一方面却又认为未经实质审理而不构成再审
事由之自相矛盾。债务人仅因为一次未提出异议,就系争法律关系就丧失循诉讼途径争执
之机会,如此之“失权”(诉讼权及财产权),未免过于严苛,实属侵害宪法上所保障之
诉讼权。
当务之急,除重新立法建构外,法院更应为合宪性解释,所谓之支付命令有与判决同一效
力,仅指执行力,不应包含既判力。如此一来,债权人虽可执支付命令之裁定声请强制执
行,但债务人则可于执行程序提起异议之诉以资救济。至于停止执行之声请是否要命债务
人供担保及其数额,则由法院视必要情形定之适当之金额,始能平衡兼顾债权人及债务人
之利益,并避免被恶意之债权人滥用。
(作者为台大法律学院民事诉讼法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法学院访问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