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问卦]“中国”这个概念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楼主: Leika (裁作短歌行)   2015-05-15 00:51:55
“中国”这两字最早出现于地球上的记录,目前已知可考的是距今3000年前“ㄤ可”尊
(ㄏㄜˊ,输入法无,ㄤ上还有一个类片假名フ)上122字铭文中之:“余其宅玆中国”。
余为周武王自称,此为成王转述其父武王之言;ㄏㄜˊ是成王的臣侯,他把当时所听到
成王为雒邑完工的贺词,镌记于尊器上。因此,“中国”至晚出现于3000年前周朝开国
时,(当然也可以在许多文献上看到商朝人也提及中国,不过那些都是二手史料了...)
而其本意=今洛阳一带而已...这是非常远古的史实:铁器应用才刚在人类社会萌芽,
在西洋是旧约圣经的大卫王时期,在东洋则是日本刚进入农耕时代而已...
中国,自ㄏㄜˊ尊出土的周初以来,其涵义就随历史而不断扩大(因汉人活动也在扩大)
...从古文献可知,至魏晋时,所谓“中国”至少已从河洛扩张至关中、合称“中原”。
按:最狭义的关中,即四关之内的地域-东函谷关、西大散关、南武关、北萧关。
(汉人李登辉表示:"立足大台湾,建设新中原"...@@)
换言之,中国=中原=河南+陕南&晋冀南方=区域(而非指政权~)...这样的“中国”,
不包括长城边塞、临海区与长江以南;这定义下的“中国”地区,在中国史上维持了
非常久、近千年的时间。(迄南宋甚至有称金朝为中国的时候~)
1367A.D.,元至正最后一年/明洪武前一年,宋濂为朱元璋北伐所草之〈讨元檄文〉曰:
“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治天下
者也……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按:我若是满人,绝不让此文流传迄今)
信乎不谬。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逐胡虏,恢复
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之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
居金陵形势之地,得长江天堑之险,今十有三年。西抵巴蜀,东连沧海,南控闽越,
湖、湘、汉沔,两淮、徐,邳,皆入版图,奄及南方,尽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
兵稍精,控弦执矢,目视我中原之民,久无所主,深用疚心。予恭天成命,罔敢自安,
方欲遣兵北逐群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虑民人未知,反为我仇,挈家北走
,陷溺犹深,故先谕告。兵至,民人勿避,予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归我者永安于
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
予恐中土久污腥膻,生民扰攘,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
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其体之。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
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民抚养无异。故兹告谕,想宜知悉。”
观此反映时局与汉民族意识转捩点的第一手史料,可知几点:
1.夷狄和中国,在汉人眼中,仍是不平等的关系;夷狄应居“中国”之外。
2.仍持续扩大的“中原”,与“中国”至此已有较清楚的界分概念:
中原:朱元璋下令驰谕此文至齐、鲁、河、洛、燕、蓟、秦、晋等北地自然属之。
中国:凡汉人长居之地皆属之。
3.“华夏”至此已是汉民族公开且官方认证的笼统称呼,然蒙古人与色目人(如维吾尔族)
始终非属“华夏族类”。
4.“中华”、“华夏”的名号,其实早在上古史阶段就出现,“华夏”至晚出现于
500B.C.的《左传》中,“中华”至晚出现于291A.D.的《三国志》中,只是在这昭告
“天下”的著名国际新闻稿中,这些名号总算堂堂公告上市了...然其仍为“中国”
之美称,并非民族专称;“中国之民”、“中国之人”、“中夏之民”有之,而
仍无“中国人”之说出现;故中国仍属文化地理之概念,然亦渐具近代国格性,
从“雪中国之耻”一语可得知。
故不难发现,正当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民族的国族意识逐渐兴起之际,
元末明初的中国之国族观却是:
1.民族观:“中国人”至此未有;有的仍是“华夏民族”,所指甚为明白,即广义的
汉人;“胡虏”所相对者,也是“中华”而非中国。
2.国家观:“中国”出现,至此已是“汉人国”整体之称,而非过去大陆地理之局部。
当时的汉人,最大限度是自诩“我是汉人-华夏之人,吾人吾地即中国,国号是明”
(Ex.当代俄人:咱是斯拉夫族-俄罗斯人,构成俄国,国号是俄罗斯联邦。)
也因此“华人”意识在中国史上,早于“中国人”意识;
而“中国”概念的成熟,也早于“中国人”概念。
但随着西力东渐的影响,汉人逐渐了解近代国族文明后,汉人自称为中国人,那也只是
迟早之事......至清代“中原十八省”的观念已然出现,较明初侷限于华北而已更为扩
大;而“中国”和“大清国”几成同义词-更深入地来观照,我们不难发现State/Empire
间的分野界线,对中国历史文明经验下(天下观)的汉人来说,是不具意义的。
到了清末,更有从日本由外文所译来的“支那”作为中国之名──本无贬义,自古即有
佛经从梵文译中国为支那,部分清末民初的新知识份子也采用之...但日本崛起于日俄、
马关后,为建立其在东亚的主导地位,便在官方引导媒体下,“以"支那"去"中国"化”,
自此中国、清国、支那三者更搞在一起...
到五四运动后,"支那"在中日民间已是广为认知的贬义词(随日军活动而深化)...但当时
中国的百姓连吃饱都有问题了,所以也不大会去厘清...北洋、国民政府相继以行政命令
禁用“支那”,二战后甚至让战败国日本,也都明文约束了国内官方文书与媒体;
吊诡的是,曾因日本帝国崛起的贬义词"支那",在当代中国崛起风潮下,在日本与台湾
新一波的反中情结下,同样掀起波澜...曾公开斥责"支那"的日本政治人物不计其数,
台湾相对之下还算客气的(台面上的头面人物,其实还没人公开用这贬义词。)
支那一词,本无不雅,之所以为中国人所使用,是自近代中国人大量留学日本后,所带
回来的思想产物,即便孙文、宋教仁的著作,也曾以支那为中国之名......由此看来,
“支那”自是没问题,在当时中国天下观未转为民族国家观之际,这些先驱者经东方文
明先进国日本所引进的国族新称谓,起初也的确没有什么贬意。
但理性上确实不宜再称中国为支那,是根据两个理性因素(如埃及不该被称吉普赛):
1.中国人在近代文明开化的过程中,因不愿支那成为列强口中之轻蔑语,而于民国成立
后,决议采行使用更为普及久远的中国来代替支那...这很合理──
事实上非仅中国,几乎所有的国家名称,都是自我语言下之美称──只是日中两国
(乃至第三国台湾)在共同识得同源的汉字下,无法苟同存有敌意的对方...中国方面,
也有否认"日本"(也是种自我中心)而蔑称其"甲片"的偏激者存在...这些都很幼稚...
2.不用外国之音译名为现代化国名,而有尊严地以固有惯称做为国名,也很合理......
稍识日文者都知道,有文化程度的日本人不喜欢用“Japan”称呼本国,他们倾向
用日语译音之“Nippon”称呼日本。(PS.OXnese,在英文中实有轻蔑意...)
其实所有的族、国概念都是后设的,所以名义之早出晚出,仅具阶段意义,而无真实意
义...民族、国号、国家,不尽然相同:
群情激愤时,会看到国族(如Korea,是当初日本为了让朝鲜在国际会议时列于日本之后
,便在宰制朝鲜后,将其从Corea改为Korea;今韩国持续有向联合国诉请正名之声);
政治上的繁文缛节,看到的是国号(如ROC/PRC);现实问题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继承,
根据的是国家(如China、Russia)。Nation和State间的差异就不多言了......
个人认为,目前中国的问题(或说是政治选择),是将传统的Empire概念当作Nation也当作
State解,才让老外和素来受西方公民理论、西洋史哲影响的台湾知识份子所不解、甚至
质疑...观察者不妨把立场拉到近代中国的政教领袖身上,就能了解其背景与选择。
综观历史与文化,不论居处各地的汉人之体质基因差异如何,生活于汉民族宗法习俗下
之广义汉人,在近代称呼自身为中国人,并没有历史诠释和文化伦理上的问题,前提在
于不涉及政治上的国籍与国家争议;然而相对的,强纳始终未生活于汉人宗法习俗下的
民族(如苗傜、满蒙、维吾尔、西藏、南岛语族等)为中华民族,则于情于理皆悖谬也。
作者: ams9 (大发利市)   2015-05-15 00:54:00
这篇你写的?
作者: qq251988 (皇民)   2015-05-15 00:56:00
应该是 他2005也发过一样的文章
作者: ams9 (大发利市)   2015-05-15 01:00:00
翻过中国学者葛剑雄的书 与这篇挺相近
作者: bobju (枯藤老树昏鸦)   2015-05-15 01:01:00
解释得很清楚啊~Japan = 甲片 <- 之前从没听过 XD
作者: wellein (w.w.)   2015-05-15 01:05:00
最后的小结论有点怪怪。任何的历史称呼或文化称呼,要如何不涉及政治上的意涵呢? 想得有点理想了吧..
作者: ToMoveJizz ( )   2015-05-15 01:12:00
John Go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