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akula248 (我是樱花不是保险套 orz)》之铭言:
: ※ 引述《Bentwo3 (Bentwo3)》之铭言:
: : 慈济
: : 经由释昭慧仙姑向社会大众解释之后
: : 引起热烈探讨
: : 反而整组坏光光
: : 星期天我和两个国中同学吃饭
: : 其中一个说他固定每个月捐400 捐了好几年
: : 最近他很生气去退捐了 (我不懂过程 反正他说他改捐别的单位)
: : 原来的形象完全崩坏
: : 这算是奥梨仔假苹果吗??
: : 不过问俗务的证严神尼有因此黯然伤心吗???
: 小户退捐根本没差
: 他主要的对象还是财团跟企业家
: 电视台帮忙宣传捐款的好处与方法,甚至避税管道
: 他开心都来不及了,干吗出来澄清
: 看来业绩要爆表了
: 2015有机会突破2000亿了
: 地表最强宗教无误
: 等等会不会被业力...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319/577130/
作者:翁达瑞(北美知名商学院教授)
慈济内湖保护区开发案所引起的争议,已演变成社会大众对慈济功德会的全面检验。尽管
各界对慈济财务的不透明与运作的财团化多所责难,但没人质疑慈济的救灾贡献。历年来
发生的各种天灾人祸,最先到达现场的往往是慈济的志工。救灾贡献已成为慈济最后的一
道防线。
问题是,慈济的救灾贡献经得起检验吗?在未经严格检验之前,慈济功德会的整体运作,
不也赢得社会广泛的肯定吗?然而经过这波的检验后,慈济的运作却是疑窦重重。如果把
慈济的救灾行动摊在阳光下,会不会也是破绽百出?
就以发生在二月的复兴空难为例,慈济的志工也是率先到达坠机现场。经台北市府同意后
,志工们立刻搭起印有慈济标章的帐篷,再挂上慈济基金会服务中心的招牌。身着蓝衣白
裤的志工,穿梭在空难现场,递茶水,送食物,或抚慰陆续赶到的罹难者家属。透过大爱
电视台及慈济脸书粉丝团,这些救灾画面立刻传送到世界各地。
首先,大爱电视台以多则新闻重复救灾的报导。其中一则影片呈现忙碌的志工,在挂有慈
济招牌的帐蓬前走动。另一则是救难人员围在慈济提供的气化炉四周取暖,身上还披着毛
毯。还有一则提到慈济的行动厨房,为救难人员准备热食。这些报导也提到,慈济捐了三
十二件防寒衣及数量不明的调温空气背心。
慈济脸书粉丝团也贴了许多救灾照片与影片。其中一段影片呈现数位慈济志工,冒着绵绵
细雨,手拿水壶与纸杯,在救灾现场四处走动,询问救难人员是否要喝热姜汁汤。影片中
除了现场的低声交谈外,还刻意搭配哀伤的男声独唱音乐。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慈济脸书粉丝团的一张照片。这是一张团体照,有两排超过五十名的志
工,站在慈济服务中心的前面。他们全部身着透明雨衣,里面蓝白相配的慈济制服清晰可
见,头上的慈济招牌在微风中轻轻摆动。
我要不客气的说,上述的图像不是“忠实”的新闻报导,而是经过“加工”的公关广告,
宣传主题叫“温暖”,表现手法包括二月的细雨,毛毯,防寒衣,保温背心,气化炉,行
动厨房,热食,加上姜汁汤。
我要质疑的是,在一场夺走数十条生命的灾变中,慈济为何有此心思,规划出如此细致的
宣传活动?在救灾现场,谁在主导摄影机的移动,取得宣传所需的影音图像?当罹难者的
家属正在一旁哭泣时,慈济志工为何还有心情拍摄这种“毕业纪念册”式的照片,以供日
后宣传之用?
除了慈济自行公开的图像外,其他新闻媒体也有百则以上的报导,提到慈济在此次空难的
救灾活动,当中有些画面特别抢眼。如慈济志工在殡仪馆抚慰罹难者家属,或从厦门一路
陪同家属飞到台湾。在厦门机场候机室,慈济志工默默蹲在地上,双手握住家属。抵达台
湾之后,慈济志工则挽著家属缓缓走出机场。
这些画面印证了部分人对慈济的批评,只要有摄影机的地方,就有慈济的志工。任何空难
发生之后,殡仪馆必然是媒体守候的重点。外地家属前来处理罹难者的后事时,媒体也不
会放过他们抵达机场的画面。巧合的是,慈济志工都出现在这两个场合。甚至慈济自己的
媒体也大力放送这些画面,并称之为“两岸三地爱接力”。
在空难之后几天,慈济基金会公布了一些数字,统计此次救灾的具体贡献。慈济脸书粉丝
团公布的数字包括:709人次的志工,3700份热食,加上330个便当。看到这些数字之后,
我心中闪过下面几个疑问:
第一,慈济显然有个完善的通报系统,纪录各种统计数字,其精确度甚至到达个位数。就
以志工为例,如果上面的数字没有造假,慈济内部必然有人手拿计数器,在现场清点人次
。在混乱的救灾过程,是什么样的慈善团体会这么做?慈济为何必须公布这些数字?
第二,慈济的救灾以志工为主,物资为辅,也就是出力多于出钱。即使以最宽松的标准估
计,慈济此次救灾的支出应低于五十万。以一个每年吸收百亿善款的救济团体,难免让人
有九牛一毛的廉价感。我的疑问是,慈济选择救灾的项目与支出标准何在?
第三,慈济的救灾物资不仅价格低廉,且可以轻易在市场取得。既然如此,为何救灾单位
同意慈济在现场设摊,提供政府本来就应该准备的应景式物资?其他救济团体可否提出相
同的要求?若是,那救灾秩序要如何维持,现场迹证又如何保存?若否,救灾单位为何独
厚慈济?
当上述的救灾活动被摊在阳光下检验时,我们发现慈济有“假救灾、真宣传”的嫌疑。这
次复兴空难不是特例,而是慈济的标准救灾范本。慈济的实际救灾支出不过区区几十万,
却可带来几百万广告费都买不到的宣传效果。这种“本小利多”的宣传平台,是其他慈善
团体求之不得的机会,而慈济却是得来完全不费功夫。
显然的,慈济这一道最后的防线也经不起检验。拿掉了救灾贡献,慈济就是一家披着宗教
和慈善外衣的盈利企业,贩卖的商品是“温暖和爱心”。但是抓鸡也要蚀把米,慈济的救
灾支出就是这把米,也就是一般企业的行销成本。慈济的救灾贡献感动的人越多,其产品
就越畅销,所吸收的善款也就越庞大。